正月初一开示 | 柔忍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尼师、诸位优婆塞、优婆夷,还有来寺院拜佛的信众、游客,大家上午吉祥!
这是大年初一了,兔年。初一讲的话都是讲吉祥的话,恭喜发财的话,那我们到寺院也要发财,可能不是发钱财,而是发“法财”了。所以我们今天跟大家来介绍一下,今年写的一个新年题词“柔忍”。我们每年都会写一个题词,那都会根据当年的十二生肖的哪个生肖的特点,随机地做一个联想。那今年是兔年,白兔它是吉祥的,在佛门里面常常讲“兔角龟毛”——兔子没有角,乌龟也不长毛,表明世间绝对不存在的事情。
但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往往被我们的妄心变化成一个诸法——所有的法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兔角龟毛,那是从彻底的万法唯识的层面去谈,那就比较深邃了。那从世间上来说,兔没有角,说明它不斗争,它在丛林规则当中怎么生存呢?它就机灵,逃避。所以它的耳朵很长,听觉非常灵敏,一遇到有威胁的时候,它就跑得很快,哗——!而且逃跑的速度非常惊人,所以它的前脚比较短,后脚比较长,又跑又跳的,一下子就不见兔子影子了。所以一般写文章都说这个人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兔子跑得快。
而且兔子它不跟其它动物去斗争,它要回避,这叫“狡兔三窟”——一个窟被其它的动物占了,它自己再找有第二窟,甚至第三个窟,甚至多个窟。所以兔子代表一种“无争”,这个无争就比较“柔”,柔弱、柔顺、柔和。
那在我们佛门当中常常讲一个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佛因地不仅示现成人道的种种众生修行,他也示现畜生道,有一世他是做兔王了,做兔王带着一群兔子也在修四无量心。在山里就有一个仙人在那里修道,那个仙人也在诵经,声音非常和雅,诵的经的义理也非常的契机,所以这个兔王带着兔子就很欢喜,听这个仙人诵经,日常也会提供一些供养——花果、水的供养。
但是到了冬天了,树林的果子越来越少了,水也结冰了,那生存就发生危机了。这个仙人就跟这些兔子说,我暂时得要下山了,我还有这个四大的身体,还得要保护一下,就准备下山。这个兔王就恳求他不要下山,因为他求法,法味很欢喜,这个仙人一离开就闻不到法了。所以这个兔王说我们就尽量给你提供生存的供养,那实际上是很困难的。那这个兔王竟然就是在仙人一堆篝火当中,这个兔王就跳到火里面去,拿自己的身体来做供养。
那这个仙人也是非常感动,这个兔王舍身供养的当下,他的神识就生到了兜率天。那这个仙人一看,他也就不下山了,他也就断食,当然也不会去吃那个被火焚烧的兔子了。断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仙人也圆寂了,也生到了兜率天,神识。那这个故事最后的角色,这个兔王,佛说,这就是我的前身,那个仙人就是定光佛。所以说忉利天王被这个兔王献身就很感动,就把这个兔王就放到了月宫里面,所以我们从远看,月宫里面有只兔子,白兔,所以一般讲这个“兔月”,太阳是“金乌”,是这么一个表达。(公案出自《生经》卷第四之《佛说兔王经第三十一》·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那大家看这个“柔忍”。
菩萨有十种忍,第一种是音响忍,第二是柔顺忍,第三是无生法忍,以后还有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这些。那在这里我们是没有写三个字,写了两个字,这个“柔”就包含着顺在里面,柔就是身心柔软,随顺法性,这个“忍”是从智慧信解,安忍,认可,安住在这个柔顺当中,如果从菩萨的证位来说,《华严经》在谈十地品之后,就谈十忍品,十定品,十通品,那就是等觉菩萨之后的那个忍。如果从初地菩萨来说,这个柔顺忍大概属于二地、三地、四地这样的水平。所以这个“柔忍”在佛门里面是非常重视的。
在净土法门当中,阿弥陀佛发愿,如果他方世界众生能信愿称名,他就身心柔软,他就能得到天人的礼敬,乃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能听到极乐世界种种的音声说法。比如百鸟在说法,宝树在说法,宝网在说法,八功德水在说法,佛的菩提树在说法,听到这些法,当下就能够得到三种忍,其中就包括柔顺忍。
在《法华经》里面谈一个弘扬《法华经》的法师一定要有三种素养:第一是坐如来座;第二是入慈悲室;第三是披如来衣。坐如来座就是对诸法空性的悟证;入如来室就是要有大慈悲心;披如来衣,这个如来衣就是忍辱柔和之衣。一定要柔顺,你有柔顺,他就不会有瞋恚之心,他就能忍。所以你能够柔和忍辱,就像一件衣服,披上就能抵制严寒的侵袭,也就是说能够不被瞋恨的烦恼所控制。
这里我们下面援引了《道德经》。其实柔忍一看就是很有佛教特质的两个字,但儒道释三家是有他的共同之处,所以就进一步用《道德经》来说。大家知道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邃的、智慧的经典,它的语言非常的简洁,甚至古奥,它所传达的文化那是上古文明传下来的。老子是周代的管理图书资料的官吏,所以他接触了很多中国的上古文献。《道德经》很多的话语实际上是老子述而不作——传承下来的。所以它有很多观念是跟“道”——宇宙、人生、法界的道只有一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终极文化,它一定有很多的共同点,所以《道德经》自始至终都强调、贯穿这个“道”。
这个道,它的体现形式,它推崇柔弱,推崇无为,推崇虚静,避免刚强。这是把《周易》坤卦的内涵展示出来。所以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儒家比较强调乾卦的一面、阳刚的一面、积极有为的一面;道家比较强调坤卦的一面,虚静的一面,无为的一面,柔弱的一面。这两者正好可以相辅相成。那老子《道德经》以柔弱为贵,他是贯穿着上篇、下篇的始终的,那柔弱里面它是有内涵的。“冲气以为和”,它里面有虚、有和,有内在的韧性的,有内在的生命力的。
世间人一看无为——无为太消极了,好像就躺平,什么都不干。其实,老子的无为是有它内在的积极性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了。他有一段话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你想,他为什么会有“无为无不为”?如果什么都不干,到了“无为”就画句号了。实际上“无为”是道之体,“无不为”是道之用——你只有得到了无为的体性,你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无为,似乎他无用,但无用之用是大用。
比如水,你看它是比较柔弱的。水就是《周易》的坎卦表明,这个坎卦,你看它的三爻卦,上下是阴爻,中间一个阳爻。它的表现形态随方就圆,很无我,你放在方的容器,它是方的;放在圆的容器,它是圆的;如果什么时候把这个水挡住,它会绕着走。但是它里面有一个刚——有个阳爻,说明它有它的刚性,有它的力量。所以你说一块巨大的石头,水在那里滴滴滴穿的它就能把它穿出孔出来。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这段话出于第七十六章。由于文字比较多,选了一部分来说,中间打了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一些句子。这里它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柔弱,或者说,柔脆、柔和、柔软它内在的力量感和它的价值。
他第一个比喻是用人来比喻——人的一生。人,他刚出生的时候。他赤子之心了,混沌,天真未浊。他的精气神非常完整的时候。“冲气以为和”,就是那个和气非常好的时候,你看他的四肢百节,就很柔弱。小孩子都很柔弱的,很绵软。正因为他很柔弱,他才有生命力啊。他摔几跤没有问题啊!但是到了你老年了。你的那种先天的“和”,太和之气也慢慢的竭尽了,精气神也衰弱了,你四肢百骸它就坚硬了。所以到了年老(的)人,不要摔跤,一摔跤一骨折可能要很长时间恢复。他硬,他坚,坚强。所以,正好表明这种坚强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现。那你柔弱,是你的正气、阳气、神明存在得很好的状态。这是第一个用人来比喻。
第二个用草木来比喻。“万物草木,其生也柔脆。”你看春天来了,各种树木花卉开始它欣欣向荣的舒展。这时候它也得天气之正气,阳气,它在生发的时候,它是非常柔的,柔脆。正是它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时候。到了秋天,这树木花卉,它的正气、阳气慢慢消失的时候,那树木花卉在枯萎,它的树根、树枝、枝条就坚强,它就支撑不了那个叶和花果了,所以一一都是凋零,这就是枯槁,枯竭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恰恰是趋向于死亡的,柔弱的人和物,恰恰是生机勃发的象征。所以你在这里体会这个“柔”的这种价值。
我们从身心来看。当自己心情比较愉快,比较有仁爱心,有同情心,有惭愧心,有谦卑心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的心比较柔和呢?当你有这个柔和的心的时候,马上觉得这个整个身体都比较舒展,你身心都很柔和的时候,这恰好是你健康的表现。你的气血就能够通畅。你内在的生命力就是先天的生命力,跟后天的这种环境,就会让你有一个比较正常的、快乐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柔。特别是你念佛的时候,你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它有无量光,这句佛号能够让我们身心柔和,这句佛号不会让我们刚硬了。
你念佛念得很相应的时候,看到一个没饭吃的人,你同情心会很深厚,很有点慈悲心的。但如果我们刚硬的时候——刚硬是来自什么呢?来自于身见我执,来自于自私自利,来自于人我,人和他人,人和自然的坚强的对立——这种对立一出来,你就会斗诤,就会竞争,就会浮躁,就会有瞋恨心,这时候心就越来越硬了,无毒不丈夫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了,好勇斗狠了。当你这个心越来越坚强的时候,刚强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你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暗淡,身体马上也出问题了?你肯定五脏六腑就没有和畅的、协调的那种状态。
你这种瞋恨,你那种斗诤,你那种人我对待的、很强烈的胜负意识,首先先伤害自己,然后你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发泄出来一定是伤害他人。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人的问题就是刚强难化。他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什么都不信,他只强调他要达到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利益化,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人迟早他没有好的结果的,因为他不了解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人和他人是同体的。不仅人和人之间是同体的,人和一切万物、草木都是同体的。既然是同体的,你一定要有柔和的心,至少先做到不伤害他人和万物,然后甚至就是布施,给他人和万物以慈悲的滋育。这样,我们的个体的生命才在宇宙的生命当中天人合一了,与天道相应了。包括我们现在遇到的种种灾难,都是我们刚强、对立、瞋恨……种种的恶业导致的,不柔和,不柔顺。
所以,最后一句话,“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是用一个树木的一个现象来比喻什么呢?你看一根树木,它强大的就是它的树干,树桩子,树桩子它很粗大,你看是不是很强大?很粗大的东西它只能处在下边,柔弱的那个枝、条、叶在上面。想想草木给我们提示的人生的一个启迪,用在人物上面——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一个谦卑的人,往往他能够处在上位,他可以做领导;一个很坚强的人、很刚愎自用的人、很自私自利的人,他不能坐在上位,一在上位那就麻烦了。
所以柔顺的人,跟自然、天道合一的人,他有福报,他的身体也会好。仁者寿,有仁爱心的人——仁爱心就是柔的一面,就是儒家讲的“恕道”。曾子说他对于孔夫子的道——“吾道一以贯之”,他的体会就是体现在“恕道”,这个“恕道”就是移情性的这种同情,同情心,就体现在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接受的这种待遇,你不能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移情性地体会。只有柔顺的人他才会有这样的一种时刻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时刻恒顺众生的需求,把好的东西给众生、给他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赶紧给他人,自己很讨厌的东西你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这种柔顺、恕道的精神是非常深厚的。这在人类的处理人和人、人和环境的关系当中,我们的儒道释三家确实是这个地球文明当中最高级的文明。一定要把人和人、人和环境在同体当中去思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以及佛教讲的为什么要大慈悲心?佛教如果你说一个核心,就是“以慈悲为主义”。一般的凡夫是没有慈悲心的,他最多对他的家亲眷属有点慈悲,他人的疾苦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他是隔开了的。
当人和人隔开、人和环境隔开的时候,他就处在不正常的状态,一定要出问题的。所以我们佛教第一条戒——不杀生戒,不杀生戒就是要告诉我们,你要柔忍。你要对不仅人不杀害,对一切蜎飞蝡动的众生你都不能伤害。不仅不伤害,你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你要保护它。一切处在一种同体的和谐当中。
佛所证到的最高的境界,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这个在《涅槃经》有一个术语,就是佛证到了“极爱一子地”。就是这种“爱”不是一般的爱情的狭隘的爱,他完全是从空性当中生发的一种大爱。而“大爱”,你说一个“大”还有一个“小”跟它对待,还超越了大爱就叫“极爱”。同体的、不二的、空性的、无条件的这种慈悲,就用“极爱”来表达。“极爱”具体到对众生的对待的态度来说,叫“一子地”,你把众生看成是自己唯一的儿子。
一个人如果他只有一个儿子,你说他爱不爱?肯定爱!但一般是爱自己的子女,他人的子女怎么样是没有什么感觉了。但佛是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唯一的儿子,如罗睺罗,就像释迦牟尼佛对待他唯一的儿子罗睺罗一样的。那能够把一切众生看成自己的唯一的儿子如罗睺罗,说明你的慈悲心到家了——波罗蜜了,你就到了佛的境界了。
那凡夫的境界都是有分别的,你跟我什么关系?你跟我生疏,我不认识你,甚至于我们还有仇怨,我看到冤家对头我还要利益你吗,我恨不得你遭很多的殃祸才开心——你活得不好,我很高兴,你活得太好了,我还不平衡,我很痛苦。众生这种嫉妒、不平等、分别、瞋恨,是导致我们个体和人类的巨大灾难的这个要素,所以我们还真得要发挥儒道释三家的这种“柔”的文化,“谦卑”的文化。
这个“柔”在道家就是“以谦自守,以卑自牧”。《周易》当中的“谦卦”,它是“六爻皆吉”啊——“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一个谦虚的人,他就比较柔,他能守住自己的本性,一个傲慢的人,有的人没有什么本事还傲慢,固然大家不以为然,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一傲慢,也干不成大事。那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有这种傲慢的劣根性,所以我们常常要以卑自牧,就是自己要谦卑,用这个谦卑来把自己傲慢的心给它降服下去,你只有谦卑,你的心才会“下”。
《道德经》为什么推崇水的品质啊?那人都是向上游的,都往上攀的,唯有水是往下流的,而且流到低洼的地方,处众人所恶(所讨厌的),所以一般的地方都是人往高处走的,水往低处流。而且水低处流,在那个坑洼里面,那个坑洼还不平整,它一定要把它这个低洼给它填平了,它才往前走,他有平等的这个特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不居功,所以老子赞叹水“几于道”——跟这个道比较接近。我们跟水的品质恰好相反,你就离道越来越远。
离道越来越远的人生,会出问题的。首先自己的身心就不和,你跟环境也处在对立的状态。我们很多的疾病就是不尊重自然环境造成的,包括不尊重生物的多样性。比如你为了追求口腹之乐,你什么都敢吃,这很麻烦。人类工业化以来,使我们的生物链减少了很多的物种,那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相辅相成的,你是没有智慧给它(判定)哪个是害虫,哪个是益虫,你是看不明白的。但是既然它出现在生物链里面,你得尊重它,它有一份生存的权利。
你如果以你的刚硬的自我,一定要消灭哪个物种,或者自觉地消灭,或者不自觉地消灭,都会成问题的。这都是危害性很大的事情,不尊重生命的事情,那这些反弹过来,对人肯定是有不好的结果的,所以一定要跟生物链和平相处。包括很多病毒,在其他的生物身上,它已经是相安无事了,如果你把那个生物给它灭绝了,那就会出现问题了。
所以这个“柔”,包括“和”,一种“和”的文化才是健康的文明。所以我们《周易》讲“三和”——太和,中和,保和。故宫里面三大殿就是用这“三和”来(命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当我们能把这种《周易》的“和”的文化,把《道德经》所张扬的“柔”的文化,能够体现在我们个体的生命、群体生命的实践当中,我们就能够避免很多的灾难,我们就会缔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最后就用九华山一个肉身菩萨——大兴和尚的一句话供养给大家。这位大兴和尚活了九十多岁,一辈子他会医术,常常给老百姓治病,坐缸之后三年肉身不坏,现在在九华山后山有一个寺院供着他的肉身。他的一生就是说一句话:“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
南无阿弥陀佛!
正月初二开示 | 莲池大师古语四颂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尼师、诸位居士:
今天上午给大家来分享一下莲池大师的“古语四颂”。同时大家看前面的是弘一大师的真迹,这是浙江湖州朱居士把他珍藏的弘一大师的墨宝捐赠给寺院,有四幅,今天我们展出两幅。
这个古语四颂是莲池大师在《山房杂录》里面写的,“四颂”是选用了老子《道德经》的文句。第一是“大音希声”,第二是“大器晚成”,第三句是“大智若愚”,第四句是“大巧若拙”,那我们今天分享第一句和第四句。
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高僧都是对儒道释三家非常精通的,而且能够圆融无碍的。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他通宗通教,给我们留下的《弥陀疏钞》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小百科全书”,用华严的理念加以诠释,又有着禅宗、法相、天台的诸宗的理念。那从莲池大师的古语四颂来看,他对于老庄思想也是非常了解,而且会给予一种佛法的诠释。
憨山大师有一本《道德经注》,在他序言当中说到,他从小就爱读《老庄》,只是文句太简古,义理太深邃,他不是很懂,也看到诸家的注解,也是搞不大明白。所以他出家之后,利用修禅之暇又断断续续地研讨《道德经》,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研讨,终于给我们留下了一本珍贵的注解——《道德经注》。在憨山大师序言当中,他对于儒道释三家的同异,给出了他精辟的比较,他说“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就是他通过研究儒道释三家的义理,“愚意”就是很谦虚的说愚人,愚下之意,说孔子和老子就是佛的化身。那憨山大师何许人也?那是了不起的高僧,开悟的高僧,他的肉身(现在)还在南华寺,那是禅净都是双修的。所以我们现代人没有深入经教,不要乱发言。
莲池大师仍然很看重《道德经》的义理,用长行,用偈颂,来帮助我们理解。确实《道德经》现代人如看天书,以憨山大师那样的智慧,他都用了十五年。那莲池大师也是了不起的人物的,也是宗门教下都是通达的,叫做宗通说通的大祖师,我们来看莲池大师是如何理解的。包括弘一大师,他是我们近代大家非常景仰的一代高僧,在世间时就是大才子,出家之后,把多才多艺全都放下,就剩下用书法来结法缘。那弘一大师竟然选莲池大师的偈颂作为他书写的材料,说明他是认可的。
大家看弘一大师的书法别具一格,出家之后,经过自己的修行,也有印光大师的指导,他在五十岁之后就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的独有的风格,称为“弘体”。字为心声,那我们看弘一大师这个书法的落款是庚午七月,庚午年是1930年,弘一大师出生在1880年,1918年出家,1930年的时候正是五十岁、五十一岁的时候,就是他书法的风格在转向的转折点。所以看这两幅书法也能够看到他原来那个魏碑的书法的一点痕迹,但是逐步转向以后的那种谦谦君子、没有火气的那样的状态。所以大家可以看看,这可是弘一大师的真迹了。
我们是形式和内容统一,一方面欣赏弘一大师的精湛的书法,一方面看看莲池大师从他修行的实践当中,结合《道德经》的深邃的理念,给我们一些佛法的义理、修行上的指导。
大家来看“大音希声”。
大音,这个“大”就是其大无外的大,实际上这个“大”就表明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那从心性当中的那个“音”表现在形态上,好像你是,好像没有音声。那这个“大音希声”是用音声的一种比喻来阐述我们的心性,以及从这个心性当中,我们修行的行为该怎么去做。老子《道德经》他是以虚无自然作为妙道的,所以他整个的《道德经》都贯穿着这么一个线索。那对于大音希声,莲池大师有一段长行来帮助我们理解。大家看看:
“空谷悠然也。一呼而响应十方。雷霆寂然也。一鼓而震惊百里。若夫春禽昼啼。秋虫夜鸣。繁其声者。小音而已矣。故世尊默然良久。而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言。而帝释云善说般若。大音希声。非此之谓乎。颂曰。”
颂曰就是下面的偈颂,先看这段。我们这几代人中国文化的底蕴都很浅薄,看这些如看天书,还幸好莲池大师解释了一下,就这个解释的句子,它里面有些典故可能我们也不明白。那么我们顺着这个文句来说,这个“大音”,有个比喻——空谷传响,山谷空空如也,幽然寂静,但你对这个山谷发出一种声波,它马上就有回响,这叫“一呼而响应十方”。你对那个寂静的、幽然的空谷,你呼,它马上有回响,这个回响它会放大,传遍十方。有时候你到山里的寺院去住一住,那如果寺院有狗,它狗吠一下,你觉得声音很响,它那个山谷传响。
那第二个比喻,“雷霆寂然”,就是打雷之前,它是寂然无声的,但是这个雷霆、电光因缘凑起来一鼓,那这个雷霆震惊百里啊,特别是春雷。二十四节气有个“惊蛰”,冬眠的这些昆虫,那春天的一声惊雷把蛰伏的昆虫全都唤醒,它起来了。“震惊百里”,从这里理解大音,它是从寂然的空性里面出来的。那跟大音相对比的就是小音,一般的音声。那春天来了,百鸟都在白昼去鸣叫。春莺、杜鹃、燕子、麻雀,春天的禽鸟,白天的啼声,还有秋天的夜晚,蝉虫的夜鸣,这种声音很繁多、很繁闹,它也给人一种盎然的感觉,但是它没有震惊时空和人心的力量。这就是小小的音声而已。
所以大音希声。大的音声,好像你听不到声,但里面具有很强的力量,生命力。就像释迦牟尼佛说法,说法不一定是把声音传达出来的说法,有时候他默然说,默然,他也在说。世尊拈花微笑,那拈花微笑就在说法,百万天人惘然,不明白,莫名其妙,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以心印心。佛有时候对一些外道——外道会提很多问题。外道心外求法,他都在世间的四句里面:有、无——不是执有,就是执无。非有非无,既有既无。常常对外道的这些戏论、无意义的世间的这些东西,佛是用置答,默然。但这种置答里面是有内涵的,所以外道常常见到世尊默然良久,哎,他开悟了——“开我迷云”。为什么佛会默然?那外道总是在四句里面,超越四句去反观,他可能就开悟了。因为外道他也在修道,他也有相当的定力,点拨一下他就过来了。
再就是“空生”,空生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金刚经》的当机者。“宴坐”,他在那里打坐,宴坐不言。帝释天就是忉利天王,就是这种宴坐,对空性的那种证悟就能感得帝释来供养。那帝释供养当下就请法,请求须菩提尊者讲般若妙法。那须菩提还是默然。帝释就赞叹“善说般若”,天花供养。那须菩提说我未说——我并没有说。帝释天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乃真说般若也,(堪)受供养。著名的维摩诘居士默然,文殊师利菩萨赞叹:“乃是真说不二法门也”。不仅语言文字——文殊师利还是用语言文字来破二的对待,阐述不二。那维摩诘连语言文字都不要,默然。默然,才叫真正善说不二法门,因为不二的那种绝待的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所以“大音希声”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那这个偈颂就是对长行的高度提炼。看看偈颂:
不音之音,名曰至音。
沈沈寂寂,吼动乾坤。
无叩而鸣,古人所箴。
学道之士,默以养真。
大家看这个书法,你看弘一大师用他的书法体,也在表达这么一个非常形而上的玄妙的道理。
“不音之音”,这个不音就是抵达我们的自性本源,他的法性层面是离开一切音声之相、语言之相、分别之相的,这叫不音,这是我们的心性的体。由这个体能够生起它的妙用,随顺一种缘,它能产生一种音,所以“不音之音”这是谈心性的体用关系。那你从心性的体用去把握,这个音就叫“至音”,就不是世间法里面的音声了,有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劫外之音、玄妙之音。为什么说知音难得呢?言外之意,这个音声之外的那种意思,就像弹琴,这个琴声不一定人能听得懂的,所以就叫对牛弹琴,牛是不懂这个琴音表达心性的东西。连伯牙,他就是一个知音钟子期,钟子期去世之后,他就觉得在这个世间弹琴无意义,没有一个知音,干脆把琴摔碎了。这叫知音难得。
“至音”,是法界当中至妙的音声。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表达为法音,八种特质——清、畅、哀、亮、微、妙、和、雅。那这个至音是怎么发声的?第三句“沈沈寂寂”,寂而无声,离一切相,绝一切造作施为。这就是我们心真如门里面不生不灭的那样的一种体性,“沈沈寂寂”。如果用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对无量寿的一种描述。古人会说“沈沈寂寂绝施为”——在这个沈沈寂寂的体性当中,杜绝一切的作为、施设,它是绝待的无为。
但是“吼动乾坤”,这就表明从这个无为的、无相的、不音的体性当中,能够随着一种因缘显现它的音声,这叫“不音之音”。古人就说,“沈沈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你像“咣”那样子,跟它接触到了,相应了,那这个沈沈寂寂好像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体性当中——无端就是无始无终,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你找不到它的始和终,也不知道它来去的方向。无端,但是它显示雷霆般的响声,像雷震一样的吼,它的力量感非常大,是由于它跟沈沈寂寂的心体相应,所以就吼动乾坤,整个天地都是动起来,六种震动,乃至十八种震动。这吼那比世间的狮子吼还要震撼、嘹亮百千万亿倍——吼动乾坤。我们是有这样的体用的,每个人都有。
那由这个大音希声,来看看我们在现世的修行当中怎么得到一种启迪呢?先看一种负面的劝谏——“无叩而鸣,古人所箴”。我们的心性就像洪钟,已然成就的洪钟,你有叩,你去叩它才会响,你没去叩它,它(却)忽然响了。“所箴”就是规劝,你不能这样,甚至带一种责备的语言。由此,学道之士,就是修行妙道的人,“默以养真”,首先你得要做到大音,它是沈沈寂寂的,它是默然的,在默然当中来涵养自己的真心、真性。
如果你不是这样,你就会一天到晚地向(外)去说,“无叩而鸣”。佛门当中弘法利生,不是说你自己很主动的——哎呀,我学了很多经论的,我满腹经纶了,你们要不要讲法呀?我跟你们讲一讲。这就是无叩而鸣了。佛门(应该)是龙天推出啊,你就一辈子做好自己修行啊,你先不要打讲经说法的妄想。等你在默以养真的过程当中,诸佛菩萨、护法善神都在关照世间的修道之士的,你真正到了那个份上,自利到了相当程度,有利他的资本,那自然就有因缘龙天推出。而且,最好要三请,辞不赴请,你才出来,这叫应这个“势”,这个是应运而出来。所以从开始你得要默以养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完成一个自利的过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要人家没有来请你,你要说我来说法啊,这叫“无叩而鸣”,这是不正常的,也是效果不佳的。所以这个“大音希声”,它有这么深邃的内涵。
下面我们看第四个“大巧若拙”。先看这段长行:
“骐骥负千里之能而迹滥驽骀。栴檀值大千之价而形同枯木。若夫振螳臂于齐轮。呈驴技于黔虎。售其巧者。小巧而已矣。故马师具大机大用。而初守钝于磨砖。香岩能答十答百。而终甘心乎学圃。大巧若拙。非此之谓乎。颂曰。”
先看这一段。对这个大巧,是把这个大巧解释为“不巧之巧”,也是谈自性的。自性大道,这个“巧”,就带有一点谋划了,策略、造作、技巧。但是大道无术,(得)离开这个巧。所以,一个真正的怀道之士,他(的)表现形态反而觉得有点拙,拙朴。拙朴又比较诚实,有点这个感觉,不会去作秀的。你看这也用几个比喻。骐骥就是骏马,良马。它负千里之能,就是骐骥是千里马,能够一天跑一千里。但是看它的样子“迹滥”。从事相上、从它的样子来看,跟那个劣马也差不多。但是,你真的是牵这个马去试它的能力,它马上脱颖而出。平时你看不出它有这种能耐,这叫“骐骥负千里之能而迹滥驽骀”。
“栴檀值大千之价而形同枯木”,栴檀香,高贵的香木。优填王选高贵的香木,就是用栴檀木来雕佛像。那旃檀香木很难成材的,数量很少,尤其是牛头旃檀。所以它价值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它从形状上来看跟枯木也差不多。世间人都看形态,但唯有真懂的人,就看他的品质。所以千里马非得要遇到一个伯乐才能(被)识别。要么这个千里马也就一般地去背负盐车了,去拉盐车去了。那栴檀也是价值量很高,但是看过去像枯木。由这个大巧来看看相应的一些小巧。小巧,它就容易张扬,容易表现自己,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往往都会贻笑于人。
这里就提出两个公案:
螳臂当车,“若夫振螳臂于齐轮”,就是春秋时候,齐庄公带着朝廷百官和武士去打猎,那都浩浩荡荡,那齐庄王的那个车轮都是很高大——骏马拉的。你看那个螳螂呢,虽然它觉得自己:我的手臂很长,我要把它挡住。螳螂当车,那齐庄王看得都好笑啊,他就问御车的人,这是什么虫啊?敢这么来挡我的车。那御者说,这种虫叫不自量力,知进而不知退,不量自己的力量轻易地来捣乱。(这是)螳臂当车一个公案。
再就是“黔驴技穷”,这也是一句成语。黔是贵州省的一个名称,黔。贵州那个地方——黔地,并没有驴,有好事者就用船运了一头驴到贵州去。但运过去之后也没有什么作用,就把它放生在山下。那贵州有很多老虎,老虎一看,都没看过庞然大物,很害怕它,吓一跳,哎,这么大的动物来,好像像神一样的,开始老虎很害怕。尤其那个驴,一见到老虎就叫,这一叫老虎就更害怕,赶紧跑得很远。开始老虎很怕驴,但是慢慢地它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动物啊?它就左右、远近观察,观察来观察去,好像也没什么本事啊,就慢慢接近接近,接近它,还蹦到前面,蹦到后面试试它。那这个驴最多用蹄子踢一踢,除了蹄子踢一踢什么招都没有。这个老虎终于明白了:你就不是这么一点本事吗?慢慢地就把它的喉咙咬断了,把它的肉吃完了,“黔驴技穷”。这就是“售其巧者。小巧而已”。好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是一点小本事,不自量力,小巧而已。其实我们没有涵养的人,常常会这个样子。自己很傲慢的,自己一点小本事,好像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他不了解高人里面还有高人,实际上他也不是高人。他就不谦虚,他就小巧,就没有涵养。所以修道之人,他要守拙。即便自己有大巧,他的表现形态好像他是很“拙”,很没有本事,很平常,深藏不露。
所以这就举出佛门里面两位禅宗的祖师。“马师”就是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他出生的样子都是大人之相,这叫“牛行虎视”,那是具有大机大用的人,那是第二十七代禅宗祖师(般若多罗尊者)给达摩祖师授记,(也)都对于马祖道一有授记的。所以他具大机大用,是一个大的法器,具有着续佛慧命,大的作用的人。但是他开初的时候,“守钝于磨砖”——这是禅宗的一个著名的公案,磨砖。马祖在坐禅,南岳怀让禅师,知道这是一个法器。就问他,你在这里坐禅图什么?他说,图作佛,我在坐禅是为了作佛。于是,怀让禅师就在他不远的地方拿块砖在石头上磨砖。马祖就问,你磨砖,干什么?就是磨石头干什么?磨石头,是要磨砖能成镜的。那磨砖岂能成镜?那怀让禅师就说坐禅岂能作佛?你在这儿坐禅怎么能做佛呢?这里面就有一些机锋转语,实际上马祖他是大机大用的。但是他开始守拙,还要用磨砖来启发他。这是第一个公案。
第二个公案是香严智闲禅师,他在沩山灵佑禅师座下。香严禅师根机很利,叫做“答十答百”——就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根机大利。那灵佑禅师看到这个样子,也知道他是值得培养的法器,就有一次跟他说,我也不管你答十答百,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你道一句。这一下就把他问住了,他答不上来。然后他就找了很多禅书公案,也找不到答案,于是让灵佑禅师跟他说,灵佑禅师说,我不跟你说破,说破了你以后会骂我,你自己去参。这香严禅师就发了狠心,把原来的那些书都不看了,宁可一辈子做一个闲汉,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所以他以后就在另外一个道场,“甘心学圃”,就是种菜。他有一天在锄地种菜的时候,有一块石头,他把那个石头就一抛,正好就——“击竹”啊——击中一个毛竹上,那铿的一声,一声响,一下子开悟了,这就是“击竹开悟”的公案,“一击忘所知”,这个公案。
所以香严智闲禅师也是具有大机大用的人,但是他最终——就是他以后表现形式(是)在学菜农的过程当中开悟的。这些都是“大巧若拙”的含义了。
下面看这个偈颂:
不巧之巧,名曰极巧。
一事无能,万法俱了。
露才扬己,古人所少。
学道之士,朴以自保。
这个“不巧之巧”,也是体用关系。道家讲“损之”,损之法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无为的状态当中,是离开一切技巧的,离开一切术的。但是无为,又无不为,你得到无为的体性,应机缘,能够无不为,这时候的巧就叫极巧。所以前面用“至”,这里用“极”,这个至和极,都是超越世间二的对待的那种绝待心性里面显现的作用,就叫极巧。
“一事无能,万法俱了。“真正修道之士,你不要说表现自己多才多艺,很有能力,我什么都能干,其实一事无能。君子不器,因为他是无为的,你不要在事相上显示你很有能力,抵达那个自然虚静的体性,好像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无事于天下。事无事,为无为。所以一个真正的修道人,叫闲人,叫无事之人,至少你先做到心里无事,在迹象上你可以做事,但心里一定要无事。在世间、出世间可能你大有作为,但是你心性当中绝对是无为。这里面比较微妙了。
“一事无能,万法俱了。”当你用无为、无事的心态去对待这个世间的万法的时候,你要看到这个万法的因缘法的缘起的空性,当你照见了它的空性的时候,不在事相上去纠缠,你就了达万法。用心如镜。这个心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空空洞洞的,但这面镜子又能够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那这个胡人汉人一离开,它又是空空如也。
所以要了达万法从它的本质来看就是梦幻泡影,从它的事相上来看,你应事而了,空空如也。要有这么一种心态,一事无能,万法俱了。
“露才扬己,古人所少。”你可能有点才能,能够做种种的事,很有能力,但是你很张扬,很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看什么事情我都能够拿得起,露才,就显露自己,炫耀自己,还有免不了有胜负心和虚荣心在里面,这种露才扬己,古代的修道人是很少的,也是要避免的。世间法你露才扬己,往往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但是这个名利是世间人都愿意追求的,你才能很高,你得到了,你没有想到谤随名高,你的知名度越高,诽谤跟着而来。道隐无名,大道隐在无名状态,不要显露自己。
孔子为什么讲君子不器,君子你不要把他认为你是一个专门人才,像一条船一样只能在水里浮,像车子那样只能在路上走,这是器,都有某个特定能力。但是君子不器,你没有特定的能力,但是他又无不器,他是一个通才,它有智慧的能量,随缘可以成就任何的事业,但是因缘不到,卷而怀之,和光同尘,守拙。
这样“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学大道的人,“朴”就是那个没有散开的,那个原始的,质朴的状态,要保持质朴、淳朴、朴素、浑然、不分别。保持这种状态来自保,保什么呢?保住自己那颗赤子之心,那个纯净的心,那个无分别的心,那个仁爱之心,智慧之心。这就是内在的涵养,在学道,在悟道,在养道,在证道。这些全过程都要用朴,朴就是保持你本有的、本真的状态。不要去作秀,不要做表面文章,不要欺世盗名,不要露才扬己,不要去摆什么大架子。这样就是道法自然了,保持自己天然的,先天的,我们亘古亘新的那颗淳朴的心,那就是圣人之心,那就是真如之心。
你看,这些道理。莲池大师古语四颂,把这个大音希声,大巧若拙作为古语,实际上是上古中国的大智慧的人留给我们的真实的法语,我们要按这种我们古人留下的智慧来作为我们修道的指南,才不会走错路,才能够抵达我们道业的宝所。
南无阿弥陀佛!
正月初三开示 | 印光大师《嘉言录》题词(节选)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尼师、诸位居士:
请看书法——净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嘉言录》题词:“净土大法门,其大无有外,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载。等觉欲成佛,尚复作依赖,逆恶将堕狱,十念登莲界。”好,先看这个。
今天讨论分享印光大师的《嘉言录》题词,首先了解《嘉言录》问世的缘起。印光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也就是我们近代民国年间出现的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师了。他一生的德业平实而信仰坚固,深入经藏,契理契机的弘扬净法门,给我们留下了三编近百万字的《印光法师文钞》智慧的开示,乃是我等净业行人修行的指南,末法长夜当中智慧的明灯。印光大师主要是以文字般若广结法缘,他21岁出家,主要是韬光敛迹,潜修阅藏,在普陀山法雨寺,阅藏闭关住闲寮30多年,直到1912年,就是民国初年,高鹤年居士去拜访他,请了他几篇文稿在上海的《佛学从报》登载出来,世间人才知道有一位具有这样正知见的,佛法造诣如此精深的高僧。但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他真实的名字,他的署名是“常惭愧僧”,“常惭”。徐蔚如居士,还有永嘉的周孟由居士,到处打听这个“常惭”是谁,终于知道了他的真实的姓名。说明印光大师这种低调,韬光敛迹到了何等程度,潜修30多年不跟外界接触,外界也不大道他的名字。那也是龙天推出,不得已而出来教化众生,所以印祖的应运出(而)生,跟《印光法师文钞》的问世,一下子引起了教内外极大的关注,声誉日增。所以早期的高鹤年居士、徐蔚如居士、周孟由居士这些人就是印祖的大护法。
那《印光法师文钞正编》也有两大厚册了,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也不一定能够读完。所以在民国7年的时候有李圆净居士,他也是一个文化知识人,学佛之后也发心很大,要注解大乘经典。印祖都跟他讲你不要那么早的注解,你先去好好把念佛的修持提上来,他不听,不听,自己注解很用心,结果就生病,生病他才发现印祖对他的开导非常重要,就开始念佛,才开始比较静下心来读《印光法师文钞》。等他一读,发现这里面义理非常精深,文句非常精湛,非常好,所以他就发心在文钞里分门别类,摘录重要的法义,分成十门编成了一册,这就是《印光法师嘉言录》的问世,这是在1918年民国7年的时候。
这个《嘉言录》只有一册,把重要的法义给它挑起来分门别类就有助于大家阅读,你看《文钞》里面是印祖随着很多信众的来信所问一一回答,这些回答又免不了有很多重复之处,那这个《嘉言录》就不至于重复了,言简意赅,所以这个《嘉言录》一问世也是大受欢迎。再就是《嘉言录》还有一本续编,这个续编以后又有《印光法师文钞》的续编出来,那个续编出来之后,那又有必要把续篇的重要的法义编辑出来。那是印光法师往生之后——三年之后,又有广觉法师,还有徐志一居士编那个《嘉言录》的续编,这是由德森法师来鉴定的。所以我们看到市面上流通的《嘉言录》有正编,有续编,那正编是经过印光法师本人来鉴定的。在《嘉言录》印行出版的时候,印光大师有一个题词,就是这段题词,题词全文是比较长,中间还谈了一下自己出家的缘起这些。
那大家看到,这是传印长老的一个墨宝。传印长老是2020年春节期间,也就(是)三年前的春节写的,它的背景正是新冠疫情开始的时候。那传印长老住在净土苑法主院,但是他时时刻刻在护念加持着祖庭和净土苑的一切,所以这是他给本人写的,所以他有“东林祖庭大安法师慧鉴”这个文句,这也说明他通过写这个墨宝,要我们僧团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一定要不忘记念佛。那这个题词,语言非常的畅达,也没有深奥的名相概念,但确实把净一法门的要点要义给它点示出来,这里就有五个偈颂,刚才念了两个偈颂,第一个偈颂就是赞叹净土法门的广大,用天地来比喻。
看第一个偈颂:
净土大法门,其大无有外。
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载。
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法门,是大乘的圆顿的法门,也是阿弥陀佛以法界心发法界愿,建法界至为庄严的净土,接引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成佛的一个法门,所以这个“大”,其大无有外。一般这个语言都是表达心性的,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其大无外,含裹虚空法界,包罗万象,那就用这个“大”来表明阿弥陀佛的愿心他是其大无外,他是证到了实相的这样的一种大菩提的愿心,要普度一切法界以他的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作为这个“大”的一个核心。
就像昨天讲的大音无声,音声之大你好像听不到声,阿弥陀佛的大愿心之大好像我们感觉不到,无形无相,虽然无形无相,无相才能包含一切有相,其大无外,一切众生都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心里面受庇护。这种被庇护的感觉就像天和地,“天”在我们《周易》用乾卦来表达,自强不息,生育万物资始,生育一切万物的创造的功能,所以天空覆盖了大地的一切,以它的阳光、雨露、空气来滋养着一切。这个“天”,天地之心以好生为德,它用无言的大爱来护佑着苍天的百姓。就像大地,大地表明《周易》的坤卦,厚德载物,大地用它博大的胸怀来平等普载一切万物、树木、花卉、水陆空行的一切众生,它在用大地来哺育万物。
天地给我们众生的恩德极为巨大,离开天的普覆和地的普载,我们是没有能力存在的。但是天地给众生的恩德能够大得让你感觉不到,就好像这个空气的氧气,你离开氧气可能立马就活不下去,但天空用它的氧气滋养我们,让你感觉不到。它的阳光雨露,你看它天地的旋转,朝南住的人,你就感觉到这个天、这个阳光太奇妙了,冬天它就直接射过来,非常温暖;夏天它阳光不进来,让你很清凉,它好像很了解人的需求。你不细细地体会,以为这个阳光是一个纯客观的东西,它完全根据人性的需求——什么时候照,什么时候不照,这些。
用“如天普覆,似地普载”来表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心,一切九法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出于阿弥陀佛的大悲心之外,所有的众生都在这个大愿里面,哪怕是不信佛的人,对佛法一点都不了解的人,他的一切言语造作,一切住世的这种能力来来自于什么?也来自他本有的无量光寿的能力。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啊,就好像我们每天得到天地的恩德,但是我们不知道,不知恩、不感恩。所以,佛法的伟大,诸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实际上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一个比喻的形式,用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天地的恩德——天地的这种博大和深广来比喻一下,净土法门的广大亦复如是。所以净士法门难信,就在于净土法门这个道太大了,而它的表现形态又非常平易近人,让什么人都能去修都能去修,都能去念,你只要念这个名号,就跟这个其大无外的阿弥陀佛的那种超然的能量场,就产生了一种互动沟通,就能得到弥陀光明的注照和加被。
好,再看第二个偈颂:
等觉欲成佛,尚复作依赖。
逆恶将堕狱,十念登莲界。
这是表达净土法门的阿弥陀佛愿心的大平等,这平等普度。在阿弥陀佛所发愿拯救的众生里面,是针对九法界众生发愿的,那九法界众生最好的状态是等觉菩萨,最苦难的状态是阿鼻地狱,这两种众生的跨度非常悬远,都在阿弥陀佛的其大无外的愿心当中平等摄受。这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了。那“等觉”就是等觉菩萨,一个(人)到了等觉菩萨,如果从通途大乘来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乃至无量劫的修行,才能到达等觉菩萨的位次。那这里,从大乘圆教来看,你从十信位,十信满心,发菩提心,到圆教初住,才能得到不退转位。那十信位都要修行一万劫,才能够真正发出菩提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到了圆教初住,上面有三十个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再上面就是十地菩萨——从初地欢喜地,到第十地的法云地,法云地再上面是等觉,等觉菩萨再最后破一分生相无明,才能到达妙觉,就是成佛。
那到了等觉菩萨位次,到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个一步之遥,但这个一步之遥怎么跨过去?极乐世界啊,阿弥陀佛啊,净土法门是等觉菩萨成就大乘圆教佛果的一个最好的桥梁。这个没有《华严经》作为印证,一般这个话很难说啊。《华严经》以善财童子作为一个示现,示现一生成佛的历程,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座下,以十信满心发了菩提心。发菩提心,这就开根本智了,那文殊菩萨为了让他得方便智,就是后得智,指导他去参访善知识,所以善财童子南寻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
首先参访的第一位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住在哪里呢?胜乐国妙峰山。德云比丘给他讲什么法门呢?就是讲念佛法门。以二十一种念佛法门来启导善财童子,当下善财童子证得了圆教初住位。所以,德云比丘寄位,就是寄初住位,善财童子一参就得初住。所以我们比丘念佛堂为什么叫“胜乐”念佛堂啊,是提醒我们《华严》的念佛的开示。善财童子次第地参,像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参到最后就到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了,所以当善财童子参到普贤菩萨座下,善财童子已然是等觉菩萨了。
那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广说毗卢遮那的功德,那有相好光明、智慧、善巧、神通说了很多,甚至有很多偈颂,很长的偈颂,最后有四句“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你想想,就是以普贤菩萨这样的一个证量和辩才去说,去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是什么情况呢?
“刹尘心念可数知”,“刹尘”就是十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一一佛刹的土地,把它碎成微尘,那这个微尘你能算得清楚吗?很难算清楚它的数量。那用一种,推到极致,尚且,可以,就算你能算清楚,这叫“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那八万四千由旬的大海,你能把那个水喝尽吗,肯定喝不尽,尚且你能喝尽。“虚空可量”,这个虚空你能量它的长度吗?面积吗?那肯定很难量,无边,无涯,尚且虚空你可以测量;“风可系”,这个风吹过来你把它系住,肯定很难系住,很难做的事情尚且你能做得到,用这几个比喻。你就是前面很难做到的,就算你能做到,你还没有办法做到一件事“无能尽说佛功德”,你没有可能说尽佛果地上的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当我们读到这个偈颂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觉得很惭愧呀?这些佛的功德我等众生自心本具的,现在我们一点都显发不出来了。第一,生起极大的惭愧心;第二,生起极大的生命的尊重心,原来我们都有这样的“无能说尽佛功德”的无量的功德,我们只要按照佛法修行,也能够像毗卢遮那如来一样,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是不是这一念菩提心能够激发出来了?
《普贤菩萨行愿品》讲,不仅是我作为菩萨不能说尽佛功德,就是诸佛来说佛的功德也说不尽,就是果地上的佛来也说不尽。这样原来佛的功德这么富贵,那引发了成佛的心,菩提心。你发了成佛的心,你就得修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乃至第十普皆回向。我们每天早课都要念的,但念念念,念多了都是油口滑过,有口无心,真正里面的内涵太深广了。
这个十大愿王我们要修,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没有办法修圆满,所以普贤菩萨大智慧的引导,让善财童子以十大愿王的修行功德肯定是不能圆满,但是你修了少分和多分,用这个功德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劝进华藏海会的一切法身大士,以善财童子为代表——善财童子已然是等觉菩萨,一起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就会有个结论,善财童子一生成佛,到哪成佛呢?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他在此土和他方世界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最后他要参的一位大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到那里参了之后就不要再跑了,就在那里成像阿弥陀佛那样的,那种法王的,佛中第一的佛。
好,你看这个,等觉要成就佛果,尚且是以阿弥陀佛作依赖,以西方极乐世界作依托,你看,净土法门多么了不起!我们宗门教下,大小乘的法门,没有一个不尊重《华严经》的,大乘全圆的一个法门,就像皇冠一样的高贵,殊不知皇冠上还有一颗明珠,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皇冠上的那个明珠。所以蔼益大师为什么赞叹,这个念佛一法,是“圆顿中至极圆顿”,大乘圆顿法里面的至极圆顿的一个法。这是上能摄受等觉菩萨,连善财童子,甚至普贤、文殊,都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天东土历代祖师,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像马鸣、龙树、天亲,我们此土的像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智者大师、清凉国师,这些都是我们这个世间的大祖师,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面就是,对于业障深重的众生,逆呀,恶呀,就是造作五逆十恶的重罪的众生,他即将要堕到阿鼻地狱了,那阿弥陀把这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也看成等同一子啊,悲心更切,要施设一个法门,让他不要堕到阿鼻地狱去,不仅不进阿鼻地狱,而且当下可以顿然超越九法界,直接到莲华佛国。他的方法不复杂,你只要以猛利的心、忏悔的心,坚信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救我,你能够十声去念,乃至一声念,感通弥陀愿力,就能够径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比这个更奇妙的法门吗?你看《观经》的下三品,尤其是“下品中生”,那地狱猛火顿然出现了,地狱境界都已经现了,刀山剑树,火床火狗,都已经来了。他平时可能我什么都不信,我怕什么啊,这时他就害怕了。但由于有一个修净土法门的善知识,跟他讲这个时候你只有念阿弥陀佛了,这个罪恶的人恐惧之余,只有一心靠倒阿弥陀佛。在这种情况下,一念回心,马上地狱猛火,他只要一念,心性上的转变,愿力的转变,阿弥陀佛的巨大加持力,地狱猛火变成清凉风,清凉风吹来朵朵莲华,一一莲华有佛菩萨,慈悲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十念念佛转阿鼻地狱的境界为极示世界的境界,这种巨大的转换力,只能用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所致。在这个时候是没有任何法门是可以救的,那念佛一法,起死回生,灵丹妙药啊。
下面:
普被九界机,咸皆勤顶戴。
畅佛度生心,唯一了无再。
这是净一法门大畅诸佛度生之本怀(的特质),所以这个“如天普覆,似地普载”的念佛法门,它能够普遍平等地加被摄受九法界众生的根机。这在大小乘的法门当中,是没有这个用一法来普摄九法界众生的根机。因为一般的,就像治病,对症下药,一个药方治一个病,或者一个药方治几种病。但是念佛法门,一个名号,阿伽陀药,治所有的病,就万病总持,你说还有一个这样的药,一个药方治所有的病,你说说,这不是很奇特吗?这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信愿称名,你九法界众生都被这个万德洪名所摄受。所以九法界众生听到这句万德洪名,法界的音声,都能够生起殷勤尊重,顶戴受持之心,这句名号能够觉动我们的信愿的善种。这个念佛法门,大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成佛道的悲心。诸佛示现在世间的唯一目标,就是要让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
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时候,就已然把这个平等普度的悲心,凝聚在他的四十八愿里面了,这四十八愿就是来针对十方九法界众生来发的,来拯救的。所以大愿圆满的时候,为什么大地震动啊,天雨散华呀,虚空作证呢?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净土的功德。因为他直接表达着十方诸佛的愿心,所以十方诸佛就把阿弥陀佛推到前台,自己来做辅翼,所以十方诸佛都在自己成佛的刹土来宣扬、弘扬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是“唯一”,没有第二个这样的法门。它完全靠着佛力来解决轮回问题。一切大小乘的佛法,你要自力修行,你要断惑证真,那你要解决生死轮回问题,第一是分段生死问题,你一定要把见思惑断尽了。这是难行道啊,难哪。
那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他就是信愿称名,让你横超三界,不是竖出,可以带业往生。你见思惑没有断没问题,你只要具足信愿,阿弥陀佛能够带你的业,让你到极乐世界去,一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大光明藏、大冶熔炉就把你的业障消掉了。这是十方三世一些诸佛刹士当中唯一的、独特的、不二的、不共的,胜异方便。所以要了解这个“唯一”,你只要了解这个唯一才能老实。你如果还有个:可能还有第二个法门可以修,第三个法门可以修,甚至还有比这法门更好的法门……你要把这个截断,历代的祖师大德,大智慧者,十方诸佛已经给我们做了选择,这是唯一的。进一步说“了无再”。“了”就是决定没有另外的一个法门比念佛信愿称名,带业往生法门更胜妙的。大家理解这个“唯一了无再”。有不有这个信心呢?(大众:有。)好,请看下面:
心愿勤念佛,求登九品莲。
临终佛来接,有若月印川。
当你在知见上信解这个法门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共的。那马上把这种见地落实在自己的信愿行里面,所以信愿勤念佛,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三资粮。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勤”,就是尽形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门深入,莫换题目。那念佛你要建立一个愿景。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愿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登上九品的莲华。
那九品莲是《观经》里面讲的,一切净业行人信愿念佛随你的发心的大小,功夫的勤惰,善根的厚薄,他自然会有九品往生。那上三品是要发大菩提心了,中三品则要有持戒念佛了,下三品还主要是对造恶的众生。《无量寿经》有三辈往生,三辈九品都是根据众生的根机来施设的。所以我们末法的众生哪怕是下品下生能往生那也是圆满了。就怕你这辆末班车上不去呀,就麻烦了,只要能上去,哪怕没有座位,站在那里,边地疑城,我也到了那边去了,是吧。
往生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往生,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考虑得很周到。这是第十九愿,只要一切信愿称名的众生,阿弥陀佛与西方圣众都现在这个念佛人的面前来慈悲摄受,我们每天念的:“愿我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就是西方三圣前来接引的情况,也是阿弥陀佛愿力的显现。有佛来接引,我们就安心了。
因为佛一接引,这个莲华就在你脚下,登上莲华,你就解决问题了,不需要你还有辨别方向,西方是哪边啊?你搞错了就往东边走了。不需要你辨别方向,就好像你登上了这架飞机,飞行员他知道航路,而且这个飞机也不是你制造的。所以佛来接引,佛的大悲船,我们为什么万修万人去,就来自于佛,从一开始全过程都在用佛力来护佑,来加持。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信愿称名,其他的你都不要管,阿弥陀佛都给我们安排好了。
那这种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在我们的生命的历程当中,这是非常奇妙的一桩事情,没有善根的人是不相信的。那这种佛来接引,就是感应道交难思议的一种情形。“有若”,这就比喻为“若月映川”,月可以印在江河湖泊的水中。一切众生念佛,阿弥陀佛一一来接引,就好像天上的一轮月亮,只要有水的地方,那月亮都能显现。你不要用我们凡夫的知见说,一个月亮只能印在一个地方。于是他就想,这么多人念佛,阿弥陀佛都能接引,阿弥陀佛忙得过来吗?
他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实际上你要忙干嘛呀?一轮月亮(都能够)显现无量的月亮。那阿弥陀佛成就的法身、成就的报身,应众生的这种心、这种愿显现,那是分身散影,无量无边,但是法身如如不动。所以就用天上的这轮月亮比喻阿弥陀佛已然成就的愿力——十九愿。那这个月,映川,川是代表你地下的水,你得要有水,你没有水,这个月亮显现不出来啊,是不是这个道理啊?所以这个川,这个江河之水代表众生信愿持名的功德。你只要信愿持名就你有水了。你有水,当下月亮就影现出来了,于是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来接引,法尔自然,无作妙用。
但这里特别谈到为什么要讲临终这个概念,阿弥陀佛是发愿我们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不是发愿说你随时愿意走,随时就走,那就会破坏世间法。上次一个小朋友他善根很深厚,只有6岁,“哦,念佛很好,那我现在走行吗?”我说:“你爸爸都在旁边,你说你现在走,你爸爸还不愿意呢。”他肯定是临命终时。这个事情,没有净土善根的人他会不相信,说你讲迷信,但自古以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种种瑞相,见花、见光、闻香,这个种种瑞相表明,包括音乐的声音,都是阿弥陀佛这一愿真实不虚的。所以相信了这一愿我们就放心了,往生这个情况是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的,我们的能力很有限,我们哪能知道什么时候走呢?什么样的死亡状态呢?我们一概不知道,但是阿弥陀佛知道,他有六种神通,他知道我们众生的业力,有几个能够寿终正寝呢?那就是只要你能信愿念佛,哪怕你在灾难状态当中,阿弥陀佛也会让你安稳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信心,乃至“如睡梦去”也能往生,不是说非得要清清楚楚,我才能往生。你只要有信愿称名,你在睡眠状态当中你都能往生。
最后一个偈颂:
直下往西方,永出生死渊。
见佛悟无生,渐致福慧圆。
这是往生的利益了。临命终时,西方三圣前来接引,如月亮印在水里,水中月,感应道交,这时候临命终中时看到西方三圣前来接引,心生欢喜,如入禅定,意不颠倒,所以这些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心生欢喜。都不是说我们有多少修行的功夫,都是阿弥陀佛现前,佛光注照,我们才能出现这种意不颠倒的情况。要么一般的众生没有佛力加持,他的神识都是颠倒的,都是昏迷的,现在你看众生死亡的状况都很可怜啊,很痛苦啊。他为什么会有一个所谓的安乐死啊?他受不了这个痛苦,我干脆安乐死吧。安乐死,从实质上来说,你是选择了一条自杀的道路,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净土法门,往生一法,给众生多大的利益,多大的光明,多大的安慰。
当下阿弥陀佛接引,直下往西方,你看这个直下,不隔时,当下你就可以走,这种娑婆世界的业报身比喻成“印坏”,极乐世界的往生的“文成”,马上就有一个身心的转换。这时候直下,直下,说明不需要经过中阴身,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你不往生,你肯定神识出来要经过中阴身阶段,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中阴身阶段,你很不能做主的,然后可能死亡状态,慢慢的你还要进入到阎罗殿去接受审问,然后根据你的业力再来决定你投生到哪里去了。他有一个死亡的过程的,那净土法门你看多么超越,离开这个轮回的世间,当中死亡的全过程,跟你没有关系。阿弥陀佛另外一个通道拿着莲华,你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极乐世界跟我们对应的也像是我们生命诞生的一种环境,到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去。这莲华在七宝池,也是温暖的水。那在莲华里面,或者当下莲华开放,或者你业障重慢慢来,七日、四十九日、半劫、六劫,乃至下品下生,最长的十二大劫。你只要去了,迟早他能够华开见佛。所以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永出生死渊”啊,就永远地离开了三界的、轮回的深渊!我们在这个三界轮回动经无量劫,苦不堪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们每一生死亡的骨头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我们每一生的痛苦的眼泪多于四大海啊。很苦啊!
而且它像深渊,黑暗啊,深邃啊,我们爬不出来啊。所以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伸出接引的手啊?你的生死渊、深渊有多深,阿弥陀佛慈悲的手就有多长啊。把我们从生死深渊拔出来啊!这个“永出”说明就是不再……你说小乘修法,好不容易断个见惑你还不能出轮回,初果圣人还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间,二果圣人还得一次过来。所以净土法门哪怕是见惑没有断,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不会过来,不会再到这个牢狱里面来。如果以后再来就不是囚犯的身份了,你是菩萨的身份来救度众生的人过来,他完全换了身份。
所以这个生死渊包括分段生死,包括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离开,这就是顿超九法界。因为六道轮回是分段生死,声闻、缘觉、菩萨是变易生死。他都是要永远超出的。永远超出就在七宝池莲华当中华开见佛,这时候莲华开了,你就心生欢喜,就见到阿弥陀佛了。大家看《西方净土变》常常是从莲华出来就要上岸了,在那个池岸当中又有菩萨在那里迎接他,“终于你回家了”。那两个菩萨引导到阿弥陀佛座下,哎呀,感激涕零啊,念了一辈子阿弥陀佛终于见到你老人家了。那阿弥陀佛也很欢喜啊,跟他摩顶授记啊、说法啊,当下悟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至少是圆教初住,甚至深的就是八地菩萨的水平,见佛悟无生。这时不是说开佛知见了,是悟证同时了。当下,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不退转的菩萨,以不退转的菩萨身份在极乐世界继续修行。
那极乐世界是修行的好环境。我们每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在这里能学什么法门啊?一个法门都学不好。极乐世界你看闻法的机缘那到处都是啊,有佛菩萨跟我们说法,有鸟在说法,百鸟谐鸣在说法,有八功德水在说法,有宝网铃铎的声音在说法……一一都在说法。《普贤十大愿王》第三愿就是供养诸佛,我们没有机会供养佛,但到了极乐世界每天都有机会去供佛。不仅是供本土的阿弥陀佛,还能够分身散影,各以清旦,以诸妙华分身散影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去供养他方世界无量诸佛。供养完了之后再听法,再(被)授记得种种陀罗尼,再回到极乐本土。
极乐世界同参道友很多,都是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观音势至把手同行,那都是同参道友,来个相互切磋,切磋佛法。在那里可以在菩提树面前见闻觉知六根都能够产生巨大的法益,你在菩提树下一坐,就能得音响忍、柔顺忍,乃至无生法忍。哇,那个极乐世界修行环境太好了,再加上寿命无量,永远不会死亡,永葆青春,不会衰老。拄个拐棍啊,那里没有,是吧。
所以,在极乐世界也在那里修大乘的六度,“渐至福慧圆”。你在极乐世界修自利化他的德业,渐渐地也能到达福慧……福慧就是指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福德和智慧。六波罗蜜前五度都属于福德的范围,般若波罗蜜属于智慧的范围,这是大乘修行的车子的两个轮子,这就是福慧双修。当你的福德和智慧圆满的时候,你就是阿弥陀佛了。
印光大师用他的智慧、悲心,给我们写了这么一个《嘉言录》的题词,把净土法门的核心点给我们点示出来,传印长老又特别地来加以书写。而且,腊月二十四我去给老和尚拜年,老和尚很慈悲地给了很多的开示,最后两句话也供养给大家分享。老和尚说:“万法如梦,唯有阿弥陀佛能救我们!”
好,希望大家珍重,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