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日清晨,佛陀用完斋饭后,至宁静的安陀林中打坐。这时,精舍中有两位比丘起了争执,一人不断责骂对方,另一人则默然不语。开口责骂的比丘事后自觉惭愧,便向对方忏悔,然而静默的比丘竟不接受,于是其他比丘轮着劝谏,以致高声喧闹。
佛陀以天耳通听到精舍中的喧闹声,出定后回到精舍,询问比丘们:‘我刚刚在安陀林中静坐时,听到精舍中喧闹吵杂,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于是比丘们向佛陀陈述刚才发生的事情。
佛陀了解后,对那位不愿接受道歉的比丘说:‘你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忏悔呢?当对方感到惭愧而悔改时,却不接受其忏悔的人,可说是愚痴之人,将受无量之苦。过去世时,三十三天的天人曾起了争执,当时天主释提桓因说了一首偈语教诫大众:
于他无害心,嗔亦不缠结, 怀恨不经久,于嗔以不住。
虽复嗔恚盛,不发于粗言, 不求彼开节,扬人之虚短。
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 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
若与恶人俱,刚强犹山石, 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马车。
我说为善御,非谓执绳者。'
佛陀告诉比丘们:’释提桓因是统领三十三天的自在王,不仅修行忍辱之法,亦能赞叹行忍辱之行者。诸位比丘皆是正信出家,修学佛道,所以应当效法天主释提桓因修忍辱之行,并赞叹行忍辱之人。‘比丘们听到佛陀这番开示,无不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
省思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懂得惭愧,就是愿意真实面对自己的人,而接受忏悔才是有智之人。和合共处是建立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础点,只有看到众生的佛性,慈悲包容所有不圆满,一切的纷争才得以止息。
所谓‘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天底下没有不可化解的仇恨,更没有永久的敌人,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放宽自己的心胸,人生才能慧日朗照,拥有一片无穷际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