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无边际的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或邲输跋陀,亦译遍吉。普贤菩萨被尊为“华严三圣”之一,清凉澄观国师的《三圣圆融观门》中记载:“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普贤菩萨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以周遍十方世界的广大愿行,利益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乃至“众生界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菩萨愿行无有穷尽,遍法界尽虚空,度有情出轮圜。自姚秦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译出《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在末世乘六牙白象、誓愿护法济生的崇高形象便已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成为芸芸众生重要的信仰依怙。

对于“普贤”这一名号的涵义,《大日经疏》卷一中阐述为:“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唐宗密大师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中释义有三: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在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名号众多,主要有:普贤如来、金刚萨埵、金刚手秘密主、普贤延命菩萨、降三世明王和步掷金刚等,皆是普贤菩萨在无量旷劫中发菩提心、修真言行,获无边殊妙功德与果证的体现。

普贤行愿佛子因,圆满无上菩提行

普贤菩萨于因地为泯图太子时,曾在宝藏如来处发下誓愿,以超胜余诸菩萨的广大愿行及庄严三昧,在浊世度化众生,圆成佛道。

《悲华经》记载:“世尊!我今所愿,要当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道,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于余诸菩萨。

“世尊!我已于七岁之中,端坐思惟诸佛菩萨清净功德,及种种庄严佛土功德,是时,即得悉见种种庄严三昧等万一千菩萨三昧增进修行。

“世尊!若未来诸菩萨等行菩萨道时,亦愿悉得如是三昧。”

以此因缘,泯图太子蒙佛授记,改名普贤,未来将在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涅槃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与智光,普照世间(世间智),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

普贤菩萨以心闻发明、分别自在为本因,于旷劫以前成就了耳识圆通。在《楞严经》中,普贤菩萨自述曾于恒河沙如来坐下法王子,十方诸佛皆以普贤菩萨为尊,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入普贤行门。若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菩萨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记载:“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此西南方光明山所指的便是峨眉山。与据《峨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象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此后,峨眉山便逐渐发展为普贤菩萨道场。

普贤菩萨十类大行之王:帝网梵境,重重无尽

《华严经》记载了善财童子从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初发菩提心,历百城烟水、参一百一十善知识后,以普贤行圆满无上菩提的求法历程。其中,《普贤行愿品》被誉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密教的众多仪轨也是依此十大愿王的结构编纂而成。不空三藏大师云:“每日诵普贤菩萨行愿赞后,即诵此真言。才诵一遍,普贤行愿悉皆圆满,三摩地人速得三昧现前,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获坚固法,速疾成就。”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广大开显了能证如来功德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清凉国师在《华严经疏》云:“广说能证普贤行愿,令入法界,则成如来胜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贤行修,设经多劫亦不成故。”因此,为成就佛果功德,必须圆满修持礼敬诸佛等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行愿品》详细记载了此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第一大行——礼敬诸佛

礼敬之精神,旨在破除我慢,生起真实无伪的恭敬之心。凡夫往往我慢深重,每每遇才起慢、争强好胜,自矜自是、不肯低头,日将月就,我执弥坚,流浪于生死轮回,妄受众苦煎迫。欲修普贤广大行愿、成就如来功德,必须向恭敬中求。内心之恭敬能带动身语,遍礼一切诸佛,由此可破除我慢障,生起敬信善心。如果心不谦下,余诸广大普贤行皆无法成办。因此礼敬诸佛被列为一切修行之首。

《普贤行愿品》云:“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普贤菩萨施设无尽救度法门,使凡夫由对有限境界的实相执着,提升至对无尽佛事的平等普修,犹如帝网之境。帝释宫殿的因陀罗网中有一千颗宝珠,颗颗圆明。每一颗宝珠中,顿时显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像;每一珠中所现的一切珠影,又遍现在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中……这样重重珠中现影、影现珠中的,就如众生礼敬如来时,每尊佛前都顿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身,每一身都遍礼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如来。能礼之身、所礼之佛,重重无尽,不可思议。

经中又云:“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唯有以普贤观行之力,方能使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尽的含义便是空性,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圭峰宗密禅师云:“念念相续等者,若不以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不断?愿智者审思此文,无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为礼,例下九门,亦无以生灭取相之赞叹供养乃至回向等,而为普贤行愿也。”若以生灭心取相,则境界狭隘而有限,以不契本性故,无法令普贤行周遍法界。应当以离生灭的智慧不住相而礼敬一切诸佛,方能圆满普贤大行。

第二大行——称赞如来

《普贤行愿品》云:“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释此愿云,称述功德,赞扬其美,即是称赞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涅槃经》云:“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蜜来,至大涅槃,故名如来。”《成实论》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称赞如来,是与诸佛法性冥契的返本还源之因。

欲求菩提道者以普贤行愿力与甚深胜解心,深观当下音声的无尽性,超越有限的舌根与音声,于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毫端中,各以出过辩才天女的一一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不论风雨声、乐音声、喧嚣声,一切雅俗之音都是如来法身的随缘流现,无非是称赞如来的妙音。

《阿弥陀经》云:“一切水鸟树林皆宣法音。”苏轼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一切音声无不发源于心,一切心无不是如来心。众生以一音称赞如来,便已在尽未来际,相续不断,默契重重法性。正如初地菩萨已超越生死二边,而能往返于百诸世界,众生以普贤行愿力得以超越时空与身心妄执,必将以无限心证入不二圣智与般若性海。

第三大行——广修供养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佛陀是众生之无上福田。《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一切众生已获、将获的世出世间的安乐,无不源于佛陀的同体大悲,欲求普贤行者应恒时对诸佛菩萨广修供养。

事实上,一切诸佛皆广修供养。如释迦世尊在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买华布发等,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欲求菩提道者,应施设乃至一香一华、一衣一盖、一一供养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中不可说极微尘数佛菩萨,以普贤行愿力与甚深胜解心故,现前知见诸佛海会境界,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以超越现前菩萨有限身的全法之身,刹那游于无量佛刹,普供养佛,永无疲厌。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强调“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物质财富远不及如法修行供养所获的智慧圣财。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虽常予众生方便暂时予乐,却终究为令众生究竟解脱。《大智度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求菩提者,应真正如佛所教如实修行,调伏自心,证入佛智,才是最胜供养。

普贤愿行是广大最胜的供养,直至虚空界穷尽、众生界穷尽、众生业穷尽、众生烦恼穷尽,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世间物资之供养毕竟有限,唯有以无限的能舍之心广修一切供养,在供养行愿现证无尽之空相之时,才是普贤愿王圆满、众生成就佛果之时。

第四大行——忏悔业障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忏悔之意是陈述发露往昔罪业,改往修来。菩萨自心思维:我于过去无始以来一切劫中,由贪嗔痴发动身、语、意已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悲华经》记载了今时末法时代众生的深重业感:

“众生愚痴自在,自恃端正种姓豪族,有诸放逸、悭吝、嫉妒,应作不作,作不应作,不行福事,不畏后世,不乐三乘,安止住于四破戒中,令四魔王常得自在,漂在四流,五盖盖心。无所畏忌,不识恩义,失于正念,轻蔑善法……于诸善法起违背心,于灭善法生欢喜心,于不善法起专作心,于寂灭涅槃起不救心,各各相违,共相侵陵,于受恩中起不报心,于他妇女起侵恼心,于自眷属生嫉妒心……”

凡夫或无视由心念所生的无量恶业,继续造作堕落恶趣之因;或执着于往昔罪性的实有,深陷于无量痛苦之中。因为实执而不明因果实质,故难以解脱自在。即使励行忏悔,也只是暂时压服烦恼,难以忏悔清净。事实上,灭除障碍的真实义并不只是念佛和拜佛的行动过程,现证“心灭罪亡”的空相才是忏悔的真实意义。

普贤菩萨以广大悲愿力,施设无尽救度法门,欲救拔众生获得究竟解脱。以此普贤行愿力,众生践行无尽的忏悔行愿,清理对外境的实有执着习气,从有限的因缘中觉照烦恼和业力迁流无始无终、无生无灭的本来。“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愿行始终伴随着大乘修行者的整个菩萨道修行过程,念念自觉,念念自省,念念迁善,从实有走向无限,在现证“心灭罪亡两俱空”的当下,回归生命清净自性的本然。

第五大行——随喜功德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即随念善根功德而欢喜,是净除嫉妒障碍的对治法。凡夫对他人的善行功德,往往产生嫉妒或阻碍,也由此背离了无限平等的心性。但正所谓“随喜他善,显自善心”,如果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那么在随喜任何善时,都必然会出现这种作用,从而引发出无限的随喜善行,这就是缘起作用的平等性。

如果我们能把握本心、本体的这一面,放下对我执习气的执着,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不分多寡地平等随喜,那么我们自性本具的善根便在苏醒。平等一味的随喜心,使人脱离了对具体某人、某事的执着和烦恼,便逐渐从有限的“我”走向“无我”。直观无尽,就是空性展现之时。一切众生的善行其实是在彰显我们本性自具的善根,自然就会令善行互相增上,美美与共,以至于无尽。

因此,上求佛道者应以普贤行愿力,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的善根一一随喜;对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的所有功德普皆随喜;对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普皆随喜;对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广大功德,普皆随喜。心性本来广大平等,没有任何偏废取舍,众生与自己并非两个,自他无异,物我一如,众生的善即是我觉心中所现的善,因此应对一切法界圣凡的善根、善行、善果普遍赞叹。法界本是圆融无碍的,无尽地随喜他人功德,就是普贤行。

第六大行——请转法轮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遶,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懃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一切法中最殊胜稀有的法是佛法,因为只有佛法才能令众生解脱轮回,离苦得乐,因此转法轮与众生的法身慧命息息相关。众生皆被无明颠倒妄想所缚,不能亲见本有佛性。佛陀以大悲而来到浊世转无上妙法轮,觉悟有情本自圆满的佛性,是使众生脱离轮回病苦的大医王。

众所周知,破坏圣法会毁坏无量众生的善根、慧命,谤法罪极为严重,而请转法轮有极大功德,因为请佛说法,无量众生听法后就能去恶从善,断烦恼得解脱、证菩提,这一切无法衡量的意义都源于求法者最初向佛陀的劝请,因此劝请者将获得广大无尽的福德。如《法华经》中记载,大通智胜如来成佛后,有十六位王子祈请佛转法轮,以其请法因缘,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十六王子也以请转法轮的功德相继成佛,又如《华严经》所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殷勤劝请善知识广开正法眼藏,无有疲厌,以此无尽行愿圆满普贤广大行,证入诸佛无二智慧,得一切不可思议解脱自在。

众生耽著于五欲声色,终日颠倒妄想,不见如来智慧德相,虽然圆音遍界宣流,仍然充耳不闻,故须请转法轮。通过殷勤劝请,诸佛菩萨观察众生根机,随根机演说种种大小乘法门,即是转妙法轮。然而尽虚空遍法界,实则无一物不在炽然说法,若正法轮不转,并非法末,实为人末,因此转动自心法轮为至要。若能不断劝转自心,念念精进,当来定能逐渐发明心地,证入生命本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第七大行——请佛住世

《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无生灭,并非以祈请才住世。圭峰宗密禅师《华严经行愿品疏钞》云:“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佛无生灭,随机见殊。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为真劝。”佛性本无生灭,而众生以有心垢故,分别生死,妄计生灭,而感得佛陀舍受而入涅槃。众生若能念念心净,息灭妄想攀援之心,则诸佛必能长久住世。“心净观佛,佛则常住”才是真劝。因此,“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请佛长久住世,更是对上求佛道的修行人而言的重要警策。以此劝请行愿,使众生念念返观自心,“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动静一如,精勤无倦。

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诸佛法身亦遍虚空,不生不灭。整个虚空世界皆源于一念心起,因此每个生命都应觉醒这量周沙界、能照万法的广大圆满的心性本来。因此,上求佛道者应发起佛子最广大的普贤行愿,一切时处请佛长久住世,演扬妙法,有情皆有佛性,皆应回归法界。唯有从内心里发起与普贤菩萨同等真实的大愿,生命才会由有限狭隘拓展到无限宽广,佛陀也将在无尽时空长久住世,利乐有情。

第八大行——常随佛学

三世一切诸佛因圆果满,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事业都堪为佛弟子参学的最佳楷模,所以应随学诸佛。《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此心念念有佛成正觉,一念觉是一念佛出世,念念觉是念念佛出世。念念自觉,就是在无尽时空下常随学佛。

《普贤行愿品》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随学诸佛以发菩提心为起点,因为这是踏上大乘道的第一步,从这里播下了成就菩提的种子。整个普贤行愿,从证入初地开始,到十地圆满。心是无尽的,觉悟是无尽的,故随学也是无尽的。常随佛学,即是念念觉悟是生命的本质。佛因地求道,为法的缘故,不惜身命,乃至经历种种难行苦行,这些无不是从觉悟中所流现的。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舍诸名利,行难行苦行,皆为觉悟自心。从初地起步到十地圆满,随学诸佛的普贤行伴随着整个菩萨道的觉悟过程,无不是以无限心提升有限心,以圣贤心觉悟凡夫心,以本来心唤醒妄想心,以当下无尽心,回归广大圆满清净的不可思议法性境界。

第九大行——恒顺众生

普贤菩萨在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当中,主动把在世间“随许世俗”的有限发展成为无尽的愿行。“无尽”使佛菩萨的大悲心也没有止境,而是在无边无际的时空因缘里,以无穷的方便随缘度化众生。

《普贤行愿品》云:“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恒顺众生”的广大愿行,正是随许世俗的最高境界。以空性成就一切法故,一切有情悉皆得度,如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普贤行愿品》云:“人非人等,我皆于彼随顺而转。……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第十大行——普皆回向

《普贤行愿品》云:“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清凉国师的《华严经行愿品疏》云,回向之义,是指将从礼敬诸佛到恒顺众生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实际、菩提与众生。《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以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的无尽行愿,正冥符于作者、受者、作业皆空的“三轮体空”的实践。

将一切功德回向实际与正等正觉,则能令一切有漏功德趣向无漏圣果;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尔,未获菩提其不尽。将功德回向给众生,令遍虚空界的有情悉皆同沾利乐,那么有限的善业力便将顿时转为广大无尽的善根,同时更是大乘修行者不求小果、自利利他的应有担当。如《中般若经》云:“即为一切众生而回向,非仅为自己获得佛果,否则将堕入声缘地之故。”正所谓“持德不如无德”,下德者执着于德,反而越令其有限并易失;上德者无心于德,却德被群生,永作无上菩提道种。

圆满如上十大行愿,则能成办一切自利利他菩提行。故普贤菩萨云:“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由相入性:无边行门起获无尽受用

诸大菩萨所发誓愿,不仅蕴含着菩萨度化众生的微妙缘起,也揭示了其度化方便与特性。普贤菩萨的“大行”,不仅是菩萨过去世行广大菩萨行以成佛度化众生的因地誓愿,也是普贤菩萨深入众生心地,以行门接引,令众生“由相入性”获得生死解脱的殊胜方便。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是从“相”(显现)上接引众生的利器。由顺应众生对于事相、外境的严重执着入手,进而调伏之,令众生从无边广大的行门上获得无尽的空性受用。这是普贤菩萨成就菩提道的大愿与亲证,也是菩萨与众生之间不可思议的因缘。

比如“礼敬诸佛”,众生礼佛时,普贤菩萨的行愿引导众生从对礼佛行动的有限实执转化为直契法界的无尽受用。对每一位礼拜者而言,每尊佛前都有一个自己在礼拜,每一个礼拜的对境都是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每一微尘中都有一个自己在顶礼无量诸佛,这被礼拜的每一尊佛前又有无量的自己在顶礼,乃至每一个自己的前后左右又有无量的自己在礼拜诸佛。

如上重重无尽行,遍诸事相尽无余。譬如供养香花灯烛、绕佛塔庙、随喜忏悔、供养回向……一切善法,一切行门,无不具备无量接引方便。

众生之烦恼实执虽然深重,但每一个对“相”生起执着的当下,也正是普贤菩萨的行愿以无量的“相”接引众生、将有限的实有执着转化为无限的空性证悟的当下。有无边的相,就有无边的行门,有无限的行愿,就有无尽的空性受用。众生的烦恼习气就此得到度化,进而获得广大的菩提道的证悟。

力辟群魔续法化,誓护如来妙莲华

为护持正法,续佛慧命,普贤菩萨曾许下誓言,在释尊涅槃后于浊恶世中守护《法华经》,令受持者遣除衰患,获得安隐,一切魔众无法损恼破坏其修持。不论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思维此经,普贤菩萨都会乘白象王与诸大菩萨众共赴其所,现身守护,安慰其心。若有修行者忘失章句,造成贻误,菩萨即现身纠正,令不遗失。以此供养无上妙法,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盘茶,若毗舍阉,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一切持诵修行《法华经》者所获致种种功德,皆由普贤菩萨威神之力而成就:

“世尊,若有菩萨,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劫浊转依清净刹,广行悉归心本源

《普贤行愿品》的归趣是往生极乐世界,而菩萨的无尽大行是清理凡夫实有执着,转依净土的重要行门。烦恼障碍凡夫到达真如本性,执着于有限则是烦恼产生的根源。普贤菩萨以广大愿行引导众生从有限趣入无限,将心量拓展到尽虚空遍法界,直观妄想执着的空性本质,而获致由浊世到净土的转依。

对于现前的境界,执着越淡化,净土就离众生的距离越近。如果已经真实地相信现前环境就是空性的本质,那么当下就是净土。凡夫到净土之间的距离就是烦恼到真如之间的距离,而信心实际上是凡夫跟佛之间的距离的表征。信心越真实,越迫切,或者越包含菩提心、大悲心、大愿心,阿弥陀佛就会进到心里来,他已经不是西方的佛,而是在众生内心和周边,乃至无处不在。众生通过履践恒顺众生的广大普贤行,现见所知境的空相,从而能卸下自我打造的烦恼藩篱的桎梏,由有限狭小的心理空间返回无尽广袤的心性大海。《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净土不离现前一念之心,心的清净程度与依报国土的清净程度同步关联。

清代彻悟禅师云:“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西方极乐广彻华藏,华藏庄严不出心性。是故普贤菩萨发愿,凡有闻此普贤愿王者,若能深信、读诵、受持、书写乃至广为人说,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笃诚精修感瑞应,普贤无刹不现身

普贤菩萨是《法华经》流通的护持者,关于普贤菩萨感应事迹,早期多与《法华经》信仰有关,最早、最直接的记载见于梁代慧皎法师的《高僧传》。传中记述了普明法师每诵《法华》到《劝发品》,便见普贤菩萨乘白象前立。法师还精通神咒,并以此为乡人治病,效果显着。此神咒当为《劝发品》中普贤菩萨所说的陀罗尼咒,以此神咒,普明法师不仅赶走了邪狐,还使祠堂中的外道神灵见之奔走。原文如下:

“释普明,姓张,临淄(渭)人。少出家,禀性清纯,蔬食布衣,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及诵之时,有别衣别座,未尝秽杂。每诵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诵《维摩经》,亦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救皆愈。有乡人王道真,妻病,请明来咒。明入门,妇便闷绝。俄见一物如狸,长数尺许,从狗窦出,因此而愈。明尝行水傍祠,巫觋自云,神见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

南岳慧思大师早年也曾因苦行诵《法华经》而得灵感,由于精勤诵经,慧思大师得普贤大士授以智慧,其顶有肉髻的异相也是由于普贤大士为之摩顶后自然隆起。

据《法华传记》卷六:“释慧思,姓俗李氏,项城武津人也。儿时,因梦梵僧,劝令入佛道,又梦数僧,训以斋戒。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时见朋类诵《法华经》,情深乐重。先未曾诵,日从他借经,于空冢中,独自看之。无人教授,日夜悲泣。冢是非人所居,恐畏非一。移托古城,凿穴居止。昼则乞食,夜不眠寝。向经流泪,顶礼不休。其年夏多雨,雨穴湿蒸。举身浮肿,行止不能,而匆心对经,心力弥壮。忽觉消灭,平服如故。梦普贤乘六牙白象,来摩顶而去。《法华》一部,曾未识文,自然解了。所摩之处,自然隐起,如肉髻。凡十年之中,诵《法华》,声不辍。复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境界明了,位至六根净。”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亦言慧思大师诵经感得灵瑞,得入弥勒天宫,这是普贤菩萨所许之愿。此外还有诸多灵瑞,亦应是普贤菩萨的示现:

“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常满,供事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天台智者大师曾因讲解《法华经》而感得瑞应。大师最早蒙慧旷法师指教,在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后从学慧思大师,蒙示普贤道场,修法华三昧。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多处引用《普贤观经》。《法华传记》卷二记述了智者大师在瓦官寺讲《法华经》时所感的种种灵瑞,特别是感得普贤菩萨前来,亲加垂示:

“思既游南岳,凯便诣金陵。在瓦官八载,讲《法华经》。梁陈大德,悉来请益,王侯止朝事来会。初开序品,至文殊答问之终,灵山一会,现于空中,忽然见者三五。天雨妙华,其色鲜白,三十余叶。叶叶相续,在空而不堕,长一尺余,似莲华叶。至于宝塔品,听徒中或梦瓦官是三变净土,分身在于八方;或见普贤远来相,凡蒙语默益,济济而不可称记。又凯自以身血,书写经而讲,收国清寺真身堂。四邻草木,向堂而低垂。后于石城寺弥勒像,发愿而终。属灭后,灌顶梦师在兜率内院矣。(出别记)”

此外,在普贤菩萨直接以化身降诞人间度生的事迹中,以拾得大士最为着称。宋高僧传卷第十九记载,唐朝天台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世称阿弥陀佛化身)路经赤道城时,见一小儿在路旁啼哭,以为是个无家弃儿,就将他带回国清寺抚养,取名“拾得”。拾得禅师长大后,负责寺中香灯及斋堂事务。一日,大众过堂用斋,却见拾得禅师擅自登上大座,并冲着憍陈如尊者像说:只不过是个“小果声闻”,说完即旁若无人的哈哈大笑。众人看得瞠目结舌,随即将他赶出斋堂,改派他到厨房去服劳。

国清寺厨房里的食物,常遭乌鸦偷啄食。一日,拾得禅师指着伽蓝护法神说:“你连厨房里的食物都看不好,又如何保护好道场呢?”说完就用木杖鞭打伽蓝神像。当晚,全寺僧众都梦见伽蓝神告状说:“拾得打我!”第二天大众入殿一看,果真伽蓝神像身上有多处杖痕,一寺纷然始知拾得禅师并非常人。

后台州刺史闾丘胤巧遇丰干禅师,问国清寺是否存在有大修行的圣者?禅师回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贤,你赶快去礼拜吧!”闾丘胤闻言,便前往拜见。二人一见刺史就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说完便连袂笑傲而去,不知所踪。此时,大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丰干、寒山、拾得大士皆是佛菩萨的示现。

普贤菩萨旷劫于诸佛所修善法,畅演十法界、六波罗蜜,开法华信仰,显净土妙用,定大乘菩萨道之方针。五时八教,参互错综,贯摄于古今十世,顿使一草一木,放光动地,炽然说法,无有间歇。悲智参光,了知法界无有边际,一切诸法一相无相,而不舍菩萨道;行解同体,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世代众生敬仰普贤菩萨大行,愿以大乘菩萨道的无尽勇气砥砺历史洪流与生死骇浪;在人性善恶交锋之际,愿以圆融深悲超越人性的对立,躬身寻求生命的和解,挽回并照亮世道人心。憨山大师赞偈云:

莲华半卷经,峨嵋一轮月,

世界灿如银,头颅白似雪;

万壑吼松风,尽是广长舌,

法界任掀翻,空花从起灭;

佛刹入毫端,十方置眉睫,

香象奔腾跨步行,蹴蹋盲驴与跛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