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布施而起的贪爱执着

布施如果附带不合理的条件,是可以不接受的。这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舍弃不好心念的做法,让他真正安住在布施的善法中,使他能够得到真实的功德,得到最大的福报。如果送别人东西以后,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很执著于对方是否有留着用?这不但没有放下自己的执着,反而更加执着那件东西,还有执着自己,等于是要求别人要特别注重你。

像这样虽然是有布施,但是完全都没有放下自己贪爱、执着的烦恼乌云。再次看到那件衣服,还觉得那件衣服是“我”送的,是“我”做的,这可以说心里,根本就没有将它布施、舍出去。这样不但没有放下对东西的贪爱、执着,还增添一层对布施的执着,甚至也增加对人、对师父的执着。

有人还说东西若是送给持戒的师父,或是得道的高僧,就会比较有福报,这就是再加一层“贪求福报”的贪心。上广下钦老和尚在世的时候,大家都说他是得道的高僧,若是能供养他,就会很有福报。因此就发生了一种事情: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寒冷,很多人都同时送帽子供养老和尚。第一个人就要求老和尚,要现场戴他送的帽子,这样他才会有福报,老和尚恒顺众生,就接受过来戴上。后来每个人看到这样,都有样学样,要求老和尚一定要戴他所送的帽子,还说:“师父,你有戴他的,没有戴我的,这样我会没有福报,你也要戴我的才可以。”

唉!众生实在很爱修这种“计较法门”,布施也要计较“他的”和“我的”。

老和尚实在很慈悲,一切恒顺众生,非常有耐性。因为大家都这样要求,老和尚那天差不多就换了二三十顶的帽子,让大家欢喜满愿。后来他也很无可奈何就笑笑的向大家说:“你们看我像不像老尼姑?”大家都笑了出来,可能觉得自己会很有福报,所以都很高兴。

但是我们冷静用理智想想看,这种做法,是不是一个恭敬三宝的佛教徒,应该有的?这到底是去布施、修供养呢?还是去叫老和尚修忍辱行,忍耐众生种种无理的要求呢!上面戒文有提到,要以使没有信佛的人生起信心,已经信的人,增广信心的心态,来学习持戒。

但是我们仔细来体会一下,大家如果都用这样的要求和做法,会不会让一个还没有信佛的人,觉得我们佛教徒很奇怪、很不理智,为什么会要求师父,像是一个模特儿般作时装表演,来让自己得到福报呢?我们的供养若是附带这种的要求,难道真的会有福报吗?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好不容易有因缘亲近一代高僧,没有用恭敬心求他教导,指点我们的错误,让我们能改过修善,只是把他当作是一个衣袈、帽架,要求他要穿我们送的衣服,戴我们送的帽子,好让我们有福报。他就像时装表演一样,一顶换过一顶,给大家欣赏,要是没有称众人的意,大家又会生起计较的心。到底我们是去修供养?还是去修“计较法门”,专门计较人我是非呢!

我们要很注意,自己的发心若是稍微有偏差,果报就会差很多。就像射箭要射出去的时候,如果没有观察好,方向有所偏差,那射出去的箭,就会离目标相差很远很远。老和尚真是非常慈悲,而且又很有定力,“恒顺众生”又耐得住烦,但是我们亲近他时,是不是有去了解他的慈悲,好好跟他学习呢?是不是有学到他恒顺众生,以及忍辱的一片苦心呢?

如果我们亲近师长,没有学习到他的精神,只是一直无智的去要求师长,要顺我们的意,满我们的愿,让我们有福报。这样的用心,难道是正确的吗?相信大家都很聪明,冷静想ㄧ想就会明白。还好当时还没有要求老和尚要一直戴着,不可以送人。否则,一次戴三十顶帽子,一辈子要每天戴着,这样妥当吗?

其实,并不是特别去供养什么人,才会比较有福报。《金刚经》教我们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要用清净、平等的心供养,这样和佛性才能相应,佛性无限的福报,才会自然显现。要知道,福报是“修来的”,不是“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