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教导我们:人要自己掌握命运、掌握生死,就是避免我们到临命终时手忙脚乱。如果由于你对人生的认识不清楚,到临命终时手忙脚乱,你的恐惧和无知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痛苦!所以我经常讲,在这个世间,当一个人快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刹那,大多数人是痛苦地离开。当然,也有人平静地离开。
平静地离开有两种,一种是在无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另一种是在有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在有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那就是佛教讲的:有修行的人预知时至。在无知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开,这种人有,但很少。通常是心血管堵啦,生命一下子就没了,没什么痛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在痛苦的挣扎中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所以死人的面相大部分是很吓人的,要么眼睛合不拢、要么是嘴巴合不拢。为什么死不瞑目呢?该吃的没吃、该穿的没穿、该玩的没玩、还有人欠我的钱没还,怎么能瞑目呢?为什么嘴合不上呢?气还没出够啊!从那些千姿百态的死相,你可以看出:在生命趋向结束时,很多人是在痛苦中挣扎。
那么我们佛教徒讲,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自如掌握自己的生命,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清楚了知人生的运作过程。
我一直有个观点,我们生命终点的结果好与坏、快乐与痛苦,是靠你前面这几十年所有的积累。你临终一刹那的状态是痛苦的挣扎、还是快乐的微笑,都靠你活着时所作的努力来决定!
所以我常常讲人生就两件事:如何生得快乐和如何死得自在!死得自在的前提是生得也要快乐!所以佛法更重生,更重视这个生命的过程。
我有段时间一直很推崇重庆的竹侠祖师。他到晚年的时候写过一首感怀的诗,诗中写道:“日落西山忆故乡”。“日落西山”快结束了,“忆故乡”我到哪里去?这个故乡不是你的老家,不是你的梁家巷9栋33号,真正的家在哪儿?“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你活着的时候你就要预备资粮。就像你要买房子一样,不管你是用存款或搞按揭,你要有资粮啊!
“等闲收拾好行李”,平常你就把这些都收拾好了。“莫到临时手脚忙”,你不要到真正死的那一刹那手忙脚乱。而这个老人我觉得他是真的办到了,他往生的时候我亲身见证了的。这个老人一生都没有发过火,他的修养真是达到心如止水般的境界,一般人不太了解他。他不太拘泥细节、不太拘泥一些行为,但是内心的修养很高。
他平常的态度是什么呢?任何人找他说什么事:“哎呀不得了了,法师你看这事怎么办呢?”他绝对不会跟着你说:哎呀怎么办,而是会马上给你讲:“没事啊,你拿个棍子去撑一下就好了,撑得住你就撑一会,撑不住了再说”。你说:“哎呀,棍子都撑不住啦。”他会接着说:“没事,还有那么多高山呢”。
他就是这样一个有如此定境的人,任何时候去找他说任何事,心境都能平静得像一潭水。在他往生之前,可能身体有点不舒服,他们送他去了医院。他那时已是90多岁的高龄了。到最后那一天,看见他好象有点好转,但是他突然提出来要回寺院。他们都不同意他回去,他就在床上拍:“必须回去!”
完了大家就看看他说:“好,送您回去吧。”用车去送他,我们也陪着一起送。他路上就问:“走到哪儿啦?”他们就给他报告,最后一次问走到哪儿啦,他们就说走到罗汉寺山门口了,这是他最后一次说话。送回他住的房间,五分钟后他就走了。所以我说他实现了他自己写的诗:“等闲收拾好行李,莫到临时手脚忙”。
诸位,你平常没事时、看到别人死时,你想想:我死的时候会是什么状态?我跟你讲,我有时候就模拟演习。我躺在床上时就想:我死时脚是怎么放的,这手是怎么放的,我的脸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个我不知道。
手和脚是什么样子你可以用眼睛去看,可是脸是什么样子就看不见了,因为你死了眼睛是闭上的。所以我就抓个镜子放在旁边,拿镜子一照,眼睛还是睁开的,还不是死,所以你要摸你眼睛。
你试着想想看,当你死的时候会是什么状态?我的意思是:人早晚得走到这一步,我们何不勇敢的面对、沉着的应对?!怎么样才能沉着应对呢?那就是老法师讲的:“急需检点办资粮”、“等闲收拾好行李”。你别看那两句诗不像阳春白雪,都是平常的资粮、行李哦,但是意义深远。
所以他老人家走了以后,我去了就写了一首悼念的诗:“门庭有托赴莲邦”,在他们那一代人,能够在生前教出来的人并不多,而他在生前就完成了整个新老交替。“门庭有托赴莲邦,手脚不忙返故乡” ,这二句其实是讲他自己的。
“常念法乳失依止”,我受戒的时候,他给我做的羯磨和尚。“空林月祭嘉陵江”,空林是文殊院的别号嘛,罗汉寺就在江边上三江汇合处。
要想在生命最后一刹那真正做到自主,你现在就要努力,活着的时候不能够空过。要干好该干的事!弄清楚该清楚的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我提出了人生四大要务。“要务”的意思是: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必须搞明白!如果你没搞明白,你就是一个糊涂虫!
那么这四大要务的对象是什么呢?第一、人生的航向;第二、道德的坐标;第三、良心的保证;第四、生命的归宿。明确了四大要务,你整个人生才不至于空洞,你整个人生才不显得空虚,而会很充实、很踏实。基于这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