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道树品第七十一(卷八十五)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而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世尊!譬如人欲于虚空中种树,是为甚难!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亦不可得。」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着吾我颠倒众生。

「须菩提!譬如人种树,不识树根、茎、枝、叶、华、果,而爱护溉灌,渐渐长大,华、叶、果实成就,皆得用之。如是,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佛树,以叶、华、果实益众生。

「须菩提!何等为叶益众生?因菩萨摩诃萨得离三恶道,是为叶益众生。

「何等为华益众生?因菩萨得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是为华益众生。

「何等为果益众生?是菩萨得一切种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是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是为果益众生。

「是菩萨摩诃萨不得众生实法,而度众生令离我颠倒着,作是念:『一切诸法中无众生,我所为众生求一切种智,是众生实不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知是菩萨为如佛。何以故?是菩萨因缘故,断一切地狱种、一切畜生种、一切饿鬼种,断一切诸难,断一切贫穷下贱道,断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如佛。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则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间亦无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三恶趣及三界亦无断时。

「须菩提!汝所说:『是菩萨摩诃萨当知如佛。』如是!如是!须菩提!当知是菩萨实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说如来,以如故说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贤圣;以如故说为色乃至识,以如故说一切法,乃至有为性、无为性。是诸如,如实无异,以是故说名为如。诸菩萨摩诃萨学是如,得一切种智,得名如来。以是因缘故,说菩萨摩诃萨当知如佛,以如相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学如般若波罗蜜!

「菩萨学如般若波罗蜜,则能学一切法如;学一切法如;则得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已,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知一切众生根;善知一切众生根已,知一切众生根具足;知一切众生根具足已,亦知一切众生业因缘;知一切众生业因缘已,得愿智具足;得愿智具足已,净三世慧;净三世慧已,饶益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已,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安立众生于三乘,令入无余涅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能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作礼!」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菩萨摩诃萨能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应当为作礼。」

「世尊!是初发意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几所福德?」

佛告须菩提:「若千国土中众生,皆发声闻、辟支佛意,于汝意云何?其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无量!」

佛告须菩提:「其福不如初发意菩萨摩诃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发声闻、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萨出故,菩萨终不因声闻、辟支佛出。

「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亦如是。

「置是三千大千世界中住声闻、辟支佛地者,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住乾慧地,其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无量!」

佛言:「不如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置是住乾慧地众生,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发意菩萨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初发意菩萨,不如入法位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入法位菩萨,不如向佛道菩萨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向佛道菩萨,不如佛功德,百千万倍巨亿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发心菩萨摩诃萨当念何等法?」

佛言:「应念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何等缘?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告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所有、无想、无念、无生、无示。如须菩提所问:『一切种智何等缘?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法缘,念为增上,寂灭为行,无相为相。须菩提!是名一切种智缘、增上、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色、受、想、行、识亦无法,内外法亦无法,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

佛告须菩提:「色亦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相、无为相亦无法?」

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

「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

佛言:「诸法和合因缘故,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性,初发意菩萨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波罗蜜,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能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初禅乃至第四禅,行慈心乃至舍心,行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能行一切种智,净佛世界,成就众生?」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学诸法无性,亦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知世界、众生亦无性,即是方便力。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修学佛道,行尸罗波罗蜜修学佛道,行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学佛道,乃至行一切种智修学佛道,亦知佛道无性。

「是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修学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是为修学佛道,能具足佛道因缘;具足佛道因缘已,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尔时,一切烦恼习永尽,以不生故。

「是时,以佛眼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无性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方便力。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若布施时,布施无法尚不可得,何况有法!受者及菩萨心,无法尚不知,何况有法!乃至一切种智,得者、得法、得处,无法尚不知,何况有法!何以故?一切法本性尔;非佛作,非声闻、辟支佛作,亦非余人作,一切法无作者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诸法性离耶?」

佛言:「如是!如是!诸法、诸法性离。」

「世尊!若诸法、诸法性离,云何离法能知离法——若有、若无?何以故?无法不能知无法,有法不能知有法,无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无法。世尊!如是一切法无所有相,云何菩萨摩诃萨作是分别——是法若有、若无?」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

「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

「复次,须菩提!众生于五受众中有着相故,不知无所有,为是众生故,示若有、若无,令知清净无所有。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论】

释曰:

须菩提从佛闻无所得即是得,叹未曾有,白佛言:「世尊!是般若甚深!」如经中广说。

以树为譬喻,叶、华、果实,从薄转厚。

如树叶荫,热时凉乐,众生因菩萨道树荫,得离三恶道热苦。何以故?遮恶故。

如华色好香净柔软,众生因菩萨以布施、持戒教化故,受人天中福乐。

如树果色香味力,众生因菩萨故得须陀洹等诸圣道果。

须菩提闻是欢喜言:「是菩萨如佛无异。」

此中自说因缘:「因菩萨故断地狱等恶道。」

佛可其意,更说因缘:「须菩提!若菩萨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三界无断时。」

复次,得诸法「如」故,说名「如来」,乃至名「须陀洹」;以「如」故,说色乃至无为性;是诸法如,皆一无异。

菩萨学是如,必当得萨婆若,是故言「如佛无异」。

不以我心贪贵菩萨故说言「如佛」,以得如故言「如佛」。

是「如」在佛,亦在菩萨,以一相故,是名「菩萨为如佛」;离「如」,更无有法不入如者。

问曰:

若以同「如」故名「菩萨如佛」,乃至畜生中亦有是「如」,何以不名「如佛」?

答曰:

畜生虽亦有「如」,因缘未发故,不能利益众生、不能行如至萨婆若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学是如般若波罗蜜!

菩萨学是如般若波罗蜜故,则能具足一切法如。

「具足」名得诸法实相,能以种种门令众生得解。

以得具足故,于一切法如得自在;得是诸法如自在已,能善知众生根;能善知众生根故,能知众生诸根具足。

「诸根」者,信等五善根,三乘人各各有。

能分别是人有、是人无,是人得力、是人不得力。

「具足」者,信等善根具足,如是人能出世间。信根得力,则决定能受持不疑;精进力故,虽未见法,一心求道,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力故,常忆师教,善法来听入,恶法来不听入,如守门人;定力故,摄心一处不动,以助智慧;智慧力故,能如实观诸法相。

得根有二种:一者、在大心人身中,则成菩萨根;二者、在小心人身中,则成小乘根。得是具足根,则可度。

或有菩萨见人虽得信等五根而不可度,由先世恶业罪重故,是故言「知一切众生业因缘」。

欲知无数劫业因缘,要得宿命通;既知已,为众生说过去罪业因缘。

众生以是过去罪故不畏,是故求「愿智」,欲知三世事;既知已,为众生说未来世罪业因缘,当堕地狱。众生闻已,则怀恐怖;恐怖已,心伏易度。

众生若欲知未来世福报因缘,为说已,则欢喜可度。是故说「知业因缘已,愿智具足」。

愿智具足故,得三世慧净,通达无碍:知过去善恶业,又知未来善恶果报,知现在众生诸根利钝,然后说法教化,多所利益不虚。

大利益众生故,能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已,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安立众生,入无余涅槃。

如是利益,皆从学「如」中来,是故佛说:「菩萨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须菩提闻是菩萨功德甚多,白佛言:「世尊!菩萨能如说行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应当作礼。」如经中广说,分别初发意菩萨功德。

尔时,须菩提知是甚深般若无忆想,非初学所得,是故问佛:「初发心菩萨,应念何等法?」

佛答:「应念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萨婆若」、「佛法」、「佛道」,皆是「一切种智」异名。

问曰:

佛何以答言「念一切种智」?

答曰:

初发意菩萨未得深智慧,既舍世间五欲乐故,佛教系心念萨婆若;应作是念:「虽舍小杂乐,当得清净大乐;舍颠倒虚诳乐,得实乐;舍系缚乐,得解脱乐;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

得如是等利益故,佛教初发意者,常念萨婆若。

须菩提问:「世尊!是一切种智,为是有法?为是无法?何等缘?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答:「须菩提!一切种智无所有。」

「无所有」名非法,无生无灭。

「诸法如实缘亦无所有,念为增上,寂灭为行,无相为相」——

问曰:

皆是毕竟空,「念」何以独言「增上」?

答曰:

诸法各各有力,佛智慧是毕竟空,如、法性、实际,无相,所谓寂灭相。

佛得一切种智,不复思惟,无复难易远近,所念皆得故,言「念为增上」。

须菩提问:「世尊!但一切种智无法,色等法亦无法?」

佛答:「色等一切法亦是无法。」

自说因缘:「若法从因缘和合生,即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即是空无法。」

以是因缘故,当知一切法无所有性。

须菩提问:「初发心菩萨以何方便行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净佛世界,教化众生?」

佛答:「无所有法性中学,入观亦能集诸功德,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即是方便力。」

所谓有、无二法,能一时行故;所谓毕竟空,集诸福德。

是人行六波罗蜜时,亦修治佛道——如佛心,以毕竟空、无所有法,行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

是菩萨行是道,能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行菩萨道时,具足是法,坐道场,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如人夜失贯珠,电光暂现,即时还得故。

烦恼及习永尽,更不复生。

得佛已,以佛眼观一切十方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见无法,何况有法!毕竟空法能破颠倒,令菩萨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况凡夫颠倒有法!

是故,须菩提!当知一切法无所有相,是名「菩萨方便」。

「空」尚不可得,何况「有」!

须菩提!菩萨应行无所有般若波罗蜜。

是菩萨行是无所有般若波罗蜜,若布施时,即知布施物空、无所有,受者及菩萨心亦无所有;乃至一切种智,得者、得法、得处,无法尚不知,何况有法!

「得者」,菩萨;「得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得法」是菩萨道——皆知是法无所有。何以故?一切法本性尔,不以智慧故异,非凡夫作,亦非诸圣人作,一切法无作,无作者故。

须菩提意:「若诸法都是无所有相,谁知是无所有?」是故问佛:「世尊!诸法、诸法性离,云何离法能知离法,若有、若无?何以故?无法不能知无法,有法不能知有法,无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无法!世尊!如是一切法无所有相,云何菩萨作是分别——是法若有、若无?」

佛答:「菩萨世俗故,为众生说若有、若无,非第一义。若有是实有,无亦应有实!若有不实,无云何应实?」

须菩提问:「世俗、第一义有异耶?」

若异,破坏法性故,是故佛言:「不异;世俗如即是第一义如。」

众生不知是如故,以世俗为说若有、若无。

复次,众生于五受阴中有所着,为是众生离所有、得无所有故,菩萨说「无所有」;世俗法故分别诸法,欲令众生知是「无所有」。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学无所有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菩萨行品第七十二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菩萨行,何等是菩萨行?」

佛言:「菩萨行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萨行。」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色空,行受、想、行、识空,行眼空乃至意,行色空乃至法,行眼界空乃至意识界;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内空、行外空、行内外空、行空空、行大空、行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诸法空、性空、自相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行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行慈、悲、喜、舍,行无量虚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行四念处、行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行空三昧、行无相、无作三昧;行八背舍、九次第定;行佛十力、行四无所畏、行四无碍智、行十八不共法、行大慈大悲、行净佛国土、行成就众生;行诸辩才、行文字入无文字、行诸陀罗尼门;行有为性,行无为性,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作二。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言佛,何义故名佛?」

佛告须菩提:「知诸法实义故名为佛。

「复次,得诸法实相故名为佛。

「复次,通达实义故名为佛。

「复次,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

须菩提言:「何义故名菩提?」

「须菩提!空义是菩提义,如义、法性义、实际义是菩提义。

「复次,须菩提!名相言说是菩提义。

「须菩提!菩提实义不可坏,不可分别,是菩提义。

「复次,须菩提!诸法实相不诳不异,是菩提义。

「以是故名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菩提,诸佛所有故名菩提。

「复次,须菩提!诸佛正遍知故名为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为是菩提行六波罗蜜乃至行一切种智,于诸法何得何失?何增何减?何生何灭?何垢何净?」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乃至行一切种智,于诸法无得无失、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得失、增减、生灭、净垢故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得失,乃至不为净垢故出,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能取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云何行禅、无量心、无色定?云何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云何行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云何行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萨十地?云何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以二法故,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以二法乃至行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不以二法故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以二法故乃至行一切种智,菩萨从初发意乃至后意云何善根增益?」

佛告须菩提:「若行二法者,善根不得增益。何以故?一切凡夫皆依二法,不得增益善根。菩萨摩诃萨行不二法,从初发意乃至后意,于其中间,增益善根。

「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无能伏,无能坏其善根、令堕声闻、辟支佛地;及诸众恶不善法不能制菩萨令不能行檀波罗蜜增益善根,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菩萨摩诃萨为善根故,行般若波罗蜜不?」

佛言:「不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不为善根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为非善根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法,未供养诸佛,未具足善根,未得真知识,不能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能得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供养诸佛。

「诸佛所说十二部经——修妬路乃至忧波提舍,是菩萨闻、持、诵利、心观、了达;了达故,得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能起无碍智;起无碍智故,所生处乃至萨婆若,终不忘失是法;亦于诸佛所种善根;为是善根所护,终不堕恶道诸难。以是善根因缘故,得深心清净;得深心清净故,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以善根所护故,常不离真知识——所谓诸佛、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能赞叹佛法众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供养诸佛,种善根,亲近善知识。」

【论】

释曰:

上品中须菩提问佛:《经》常说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佛种种因缘答。因此事故,此品中复问世尊:「《经》常说菩萨行,何等是菩萨行?」是故须菩提问菩萨行。

问曰:

若般若波罗蜜中摄一切法,又般若即是菩萨行,何以故更问?

答曰:

一切菩萨道,名「菩萨行」;悉遍知诸法实相智慧,名「般若波罗蜜」,是为异。若《般若经》、「菩萨行」等共相摄,无异。

复次,有人言:「菩萨行」者,菩萨身、口、意业,诸有所作,皆名「菩萨行」。

以是事故,须菩提但欲分别「菩萨正行」故问。

是故佛答:「菩萨行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善行,是名菩萨正行。」

菩萨不善、无记及着心行善法,非菩萨行;但以悲心故及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萨行」。

何等是清净行?所谓色空行,受、想、行、识空行,乃至有为性、无为性空行。

于是诸法,不分别是空、是实,乃至是有为、是无为,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灭戏论不二相,是名「菩萨行」;无能坏者,亦无过失。

须菩提闻是菩萨行已,欢喜问:「菩萨行果报得作佛;《经》常言佛,何等是佛义?」

佛答:「知诸法实义故名为佛。」

问曰:

若尔者,阿罗汉、辟支佛及大菩萨,是人亦知诸法实义,何故不名为佛?

答曰:

上已说「然灯喻」。

于凡夫为实,于佛不为实;以烦恼习所覆故,不名为实;不能得一切种智、断一切法中疑悔故,不名正智实义。如上分别。

问曰:

「知诸法实义」、「得诸法实相」、「通达实义」、「一切法如实知」,是四有何异?

答曰:

有人言:「义」无异,「名字」异。

有人言:有差别。

「义」名诸法实相,不生不灭,法相常住,如涅槃;知是义故,名为「佛」。

是义中常觉悟,无错谬;于是义,以种种名相法,令众生解第一实义。

是故四无碍中,别说「义无碍」、「法无碍」。

有人虽得诸法实义,不能通达,有二因缘故:一者、烦恼未尽,二者、未得一切智故。

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未断烦恼故,不能通达;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烦恼虽尽,未得一切种智故,不能通达。

是故说「通达实义故,名为佛」。

「如实知一切法」者,总上三事亦义、亦法,一切法若有、若无,种种了了知故,如「一切种智」义中说:亦知寂灭相,亦知有为相。

复次,「菩提」名智;「佛」名智者——得是智故,名为智者。

须菩提问:「世尊!何等是菩提?」

佛答:「空、如、法性、实际,名为菩提。」

空三昧相应实相智慧,缘如、法性、实际,「菩提」名实智慧。

三学道未断烦恼,虽有智慧不名为菩提。

三无学人,无明永尽无余故,智慧名菩提。

二无学人不得一切智、正遍知诸法故,不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名相语言文字故,名「菩提」。

菩提实义,不可分别破坏。

复次,「菩提」是如、不异,常不虚诳。何以故?一切众生智慧转转有胜,至佛更无胜者;诸法亦转转有胜,先者虚妄,后者真实,至菩提更无实者。是故「菩提」名为实。

复次,如得「菩提」故名为「佛」;今以「佛」得故名「菩提」。

复次,有人言:尽智知生永尽,是名菩提。

有人言:尽智、无生智,名菩提。

有人言:无碍解脱名菩提,何以故?得是解脱,于一切法皆通达。

有人言:四无碍智是菩提。何以故?佛知诸法实相,是「义无碍」;知诸法名相分别,是名「法无碍」;分别种种语言,使众生得解,是名「辞无碍」;有所说法教化无穷无尽,是名「乐说无碍」。以四无碍具足,利益众生故,名「菩提」。

有人言: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如是无量佛法,尽名菩提。何以故?以智慧大故,诸法皆名菩提。

有人言:真菩提名佛,无漏十智是;十智相应受、想、行、识,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皆名菩提——共缘、共生、共相佐助故,皆名菩提。

复有人言:菩提义无量无边,唯佛能遍知,余人知其少分;譬如转轮圣王宝藏中诸宝,无能分别知其价者,圣王出宝赐人,正可知其所得者。

此中,须菩提问佛菩提相已,更问世尊:「若菩提毕竟空不坏相,菩萨行六波罗蜜诸法,增益何等善根?」

佛答:「若菩萨行是菩提实相,于一切法无所增益,何况善根!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为得失乃至垢净故出,毕竟清净故。」

佛可其意。

复更问:「若无增减,云何菩萨行般若取檀波罗蜜等诸菩萨行?」

佛答:「菩萨虽行是法,不以二法故行。」毕竟空和合共行,是故不应难。

复问:「世尊!若菩萨不行二法,云何从初发意乃至后心增长善根?」

佛答:「若人行二法,即是颠倒,不能增长善根。」

如人梦中虽大得财,竟无所得;觉已所得多少,真名为得。

佛语须菩提:「一切凡人,皆着二法故,不能增益善根;菩萨行诸法实相,所谓不二法,从初发心来乃至后心,增益善根,无有错谬。」

是故菩萨,一切天、人、阿修罗无能坏其善根、令堕二乘;及余众恶亦不能坏。

「余恶」者,悭贪等烦恼,破檀波罗蜜诸善法等。

复问:「世尊!菩萨为善根故行般若耶?」

佛答:「不为善、不为不善故行般若。」

问曰:

「不为不善根故行般若」,可尔;云何「不为善根故行」?

答曰:

此中佛意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虽行诸善根,为办事故行,不以为贵。如《栰喻经》说:「善法尚应舍,何况不善法!」善根是助佛道法,若人不为栰故渡,为到彼岸故渡。

此中佛说因缘:「菩萨未供养诸佛、未得真知识,不能得一切种智。」

是故虽种善根,不以为贵,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须菩提言:「云何菩萨虽不为善根,而能供养诸佛,乃至得一切种智?」

佛答:「菩萨从初发心已来,供养诸佛」,如经中说。

供养佛大故,但说佛,当知已供养辟支佛乃至住乾慧地。

凡人为闻法故,从其闻说十二部经,以不能常得师故,皆当受持;以喜忘故,诵读令利。

「心观」者,常系心经卷,次第忆念。

先以语言宣义,后得「了达」,即得陀罗尼。

「陀罗尼」有二种:一者、闻持陀罗尼;二者、得诸法实相陀罗尼。读、诵、修习、常念故,得闻持陀罗尼;通达义故,得实相陀罗尼。

住是二陀罗尼门中,能生无碍智,为众生说法故,具足四无碍智。

问曰:

若菩萨有无碍智,与佛何异?

答曰:

无碍有二种:一、真无碍,二、名字无碍。

此中除佛无碍,余者随菩萨所得无碍。

是菩萨读经等因缘故,所生之处,乃至得一切种智,终不忘失。何以故?深入读诵诸法故,烦恼折薄。

为善根所护故,终不堕恶道诸难;如盲人为有目者所将护故,终不坠落沟壑。

集善根福德故,得深心清净。

「深心清净」者,慈爱一切众生,虽怨贼中人亦不加恶,所谓夺命等。

复次,智慧福德大集故,烦恼微少,不能遍覆菩萨善心。

复次,「深心」者,于众生中得慈悲心、不舍心、救度心,于诸法中得无常、苦、空、无我、毕竟空心,乃至佛不生佛想、涅槃想,是名「深心清净」。

深心清净故,能教化众生。何以故?是烦恼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众生爱乐,信受其语,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故,得净佛世界;如《毗摩罗诘.佛国品》中说:「众生净故,世界清净。」

为善根所护故,终不离善知识。

「善知识」者,诸佛、大菩萨、阿罗汉。

略说「善知识相」,能赞叹三宝者。

如是菩萨应供养诸佛、种善根、亲近善知识。何以故?如病人应求良医药草;「佛」为良医,「诸善根」为药草,瞻病人为「善知识」。病者具此三事故,病得除差;菩萨亦如是,具此二事,灭诸烦恼故,能利益众生。

◎大智度论释种善根品第七十三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世尊!何等是方便力,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得一切种智?」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应萨婆若念,布施佛、若辟支佛、若声闻、若人、若非人,是时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何以故?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布施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持戒时不堕淫怒痴中,亦不堕诸烦恼、缠缚及诸不善破道法,若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意、愚痴,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声闻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罗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持戒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羼提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见谛道、思惟道,亦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虽行是助道法,而过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何以故?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诸禅定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精进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禅波罗蜜,应萨婆若念,入八背舍、九次第定,亦不证须陀洹果,乃至不证阿罗汉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种智,未净佛国土,未成就众生,于其中间应如是行。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果报。」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作是麁问:「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

答曰:

有人言:「若一切诸法无所有性毕竟空,毕竟空中,种善根、不种善根等无异。」

若尔者,可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得萨婆若耶?

复有人疑言:「得萨婆若更有种种门,可不须种善根等。」是故问佛。佛答:「若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尚难得,何况不!」

须菩提问:「以毕竟空中无有福以非福,何以但以福德故得?」

佛答:「以世谛中有福故得。」

须菩提为众生着无所有故问,佛以不着有法答,所谓「精进修福尚不可得,何况不修福!」

如受乞食道人,至一聚落,从一家至一家,乞食不得。见一饿狗饥卧,以杖打之言:「汝畜生无智,我种种因缘,家家求食尚不能得,何况汝卧而望得!」

须菩提问:「世尊!有是供养诸佛等因缘,何故不得其果报?」

佛答:「离方便故。」

「方便」者,所谓般若波罗蜜。虽见诸佛色身,不以智慧眼见法身;虽少种善根,而不具足;虽得善知识,不亲近谘受。

又佛自说因缘,所谓「菩萨从初发意,以有、无心行檀波罗蜜。」

「有心」者,所谓应萨婆若心布施,念诸佛种种无量功德,怜愍众生故布施。

「无心」者,若施佛乃至凡人,不生三想——所谓施者、受者、财物。何以故?施物等一切法自相空,从本已来常不生,无定相——若一、若异,若常、若无常等;是法自相空故,不可转,安住如中故。

如是观,即入诸法实相——所谓无作无起相。一切法无所能作,不生高心,无所悕望。

如是方便力故,能增益善根、离不善根,教化众生、净佛世界。

布施若多、若少,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

菩萨布施众生有量有限,作是念:「我先世不行深福德,今不能广施众生,我今当深实多行檀波罗蜜;得是果报已,能具足利益,广施无量众生,若今世利,若后世利,若道德利。」

无如是方便,菩萨虽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尚不得,何况不供养!

余五波罗蜜,亦如是。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