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害之起 烦恼为根

从前,优填王的儿子名叫娑罗那,心乐佛法而出家学道,行头陀苦行,在山林树下打坐,修习禅定,系念一心,专注不乱。当时有一位生性凶暴的恶生王,带着宫女们出外巡视游玩,来到了这座树林,停下马车稍作休息,不久便睡着了。这些宫女看到国王睡着了,于是到处游玩,看到一位比丘在树下打坐,修习禅定,于是来到了这位比丘身旁,向他礼拜问讯,比丘便为他们开示佛法。

恶生王醒过来之后,到处寻找他的宫女,看到远处一棵树下,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年轻比丘,宫女们都围绕在他面前,专注地听他说法。于是恶生王便前往比丘说法处,询问比丘:‘你证到阿罗汉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证到阿那含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证到斯陀含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证到须陀洹果了吗?’比丘回答:‘没有。’‘已修得不净观,生大厌离了吗?’比丘回答:‘没有。’此时恶生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什么果位都没证到,凭什么以一个生死凡夫之身,和众多宫女同坐一处!’说完就拉住比丘狠打,将他打得遍体鳞伤。宫女们在一旁看到了,纷纷向国王说:‘这位比丘没有过失,国王请手下留情。’恶生王不理会宫女们的求情,反而更加愤怒,再对比丘施以重打。宫女们看到比丘被打得这么惨,全都痛哭流涕,懊恼不舍。恶生王见宫女心向比丘,更是嗔心大发。

此时,比丘心中思惟:‘过去诸佛因为修习忍辱而证得无上道果;过去忍辱仙人,被割截耳鼻及四肢,也都能忍心不动;何况我今天身形都还完好,怎能不忍耐呢?’如此思惟,当下便安忍于国王无理的暴行。

事后因为全身痛楚,实难忍受。心中想着:‘我如果不出家,也是堂堂一国的太子,未来当继承王位,军队的势力不会输给这个国王。现在独自一人出了家,势单力薄才会被国王施以暴力。’想到这里,比丘心生懊恼,便起了罢道还俗之心。他来到师父迦旃延和尚的住所,表明他想要告辞还俗。和尚回答:‘你的身体因为刚刚被打还非常虚弱疼痛,先住下来好好休息,等到明天再离开也不迟。’

娑罗那比丘听从和尚的教诲,便住了下来。半夜,迦旃延和尚特别运用神通力,让娑罗那比丘作了一个梦,看到自己罢道归家后的状况――回到俗家后,父王已经驾崩,于是他继承了王位,调集四方兵力,前去征讨恶生王。大军到了恶生王的国土,两方部署兵力,互相交战,娑罗那的军队被恶生王所败,溃不成军,他自己也被俘虏,成了阶下囚。

恶生王捉到了娑罗那以后,便派人持刀准备加以杀害。此时娑罗那极度惊怖畏惧,心中思惟:‘希望再见到和尚一面,即使被杀也不怀恨。’此时迦旃延尊者知道他的心念,手持锡杖和钵,以外出化缘之相出现在娑罗那的面前,对他说:‘我经常开示佛法,教示你与人斗诤、好强求胜,终究是一场空;你不听我的教诲,现在受了苦果才知道,又能怎么办呢?’娑罗那回答:‘和尚!如果您现在能解救我的性命,弟子以后一定不敢再争强好胜了。’

于是,迦旃延尊者对恶生王的属下说:‘请你们先住手,容我向国王请求,放他一条生路。’话一说完,便动身去找恶生王。然而恶生王的属下却不理会尊者的求情,仍然要杀娑罗那。在刀子即将砍下时,娑罗那心中惊慌恐怖,大叫出声而觉醒过来。醒来后大为惊恐,便将他梦到的事告诉和尚。

和尚回答他:‘斗战双方,或生或死,没有一方会真正获得胜利,为什么呢?斗战是以残害他人的手段取得胜利;现世愚昧无知,逞一时之快而残害他人,来世将堕落三涂,受苦无量。如果不能如己所意,反被他人所杀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还殃及许多无辜的老百姓,也让他人因杀业而加重罪报,堕入地狱,长劫受苦。这样彼此互相残杀,冤冤相报,在人、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五道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你反覆想一想,去造作这种种恶业,真的能补偿你身上的疮伤、拷打之痛吗?现在若想舍离对生死的恐惧和被鞭打的痛,应该要观自身,除灭心当中怨恨和毁谤的念头。

如何观呢?当观色身为众苦之本,我们因为这个色身才会感到饥渴寒热、生老病死,还会受到蚊虫、毒蛇和猛兽的侵害。这么多的怨恼,你都不能报仇,怎么就只想到被恶生王毒打的仇恨呢?想要灭除这些怨恼,要先去除自己心当中的烦恼。这些烦恼怨嗔的习气,让我们生生世世为其所害;而这一世的怨仇虽然深重,但仅伤害你这一世的色身。烦恼怨嗔的习气,却残害了你的法身慧命;而这一世的怨仇即使残酷,也只是伤害这个有漏臭秽的色身罢了。由此觉观,便知怨害是因烦恼而生。你现在怎么不想先灭除烦恼贼,反而舍本逐末只想去讨伐恶生王呢?’和尚用如是善巧方便,为娑罗那比丘开示种种法要。 娑罗那比丘听了和尚的开示,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须陀洹果。深乐大法,更加精进修行,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第二(二四)》

省思:

众生无始劫来颠倒妄想――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而起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烦恼心一起,若不知转念、净化,照破、放下,继续造作种种身口恶业,终究要轮回生死,受苦无量。

若欲脱诸苦恼,唯有在根本的起心动念上下手,看清楚万事万物之虚妄本质,不被虚妄无常的身心所迷惑,始终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一次次转念,淡化烦恼、改变行为,最后真正了达烦恼即菩提,清净心自然就会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