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首先是赞叹这个菩提心——“诸善中王”。这句话大家要把握,对菩提心的殷重感一定要上来。为什么我们要发这个菩提心?我们修行要修一切善法,这个善法当中有世间的善法,比如五戒十善,五戒是人道的善法,十善业道是天道的善法。进一步修声闻的四圣谛,就是三十七道品,这是声闻道的善法。缘觉道的善法就是十二缘起。权教菩萨的,就是事相上的六度。
这些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当中,发大乘菩提心是一切善法当中之王,“之王”就是最胜第一,无与伦比。这句话怎么说呢?我们真的有这个认知吗?在十法界里面唯有佛法界是王,最尊第一。我们现在发的心就是要成佛的心,度众生的心,这一念成佛度众生的心在所有九法界众生当中,它是无比的尊贵,最胜第一。
但是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有久行菩萨道,功德甚深的菩萨,这里谈的还是针对初发心的菩萨来说。那么初发一念成佛度众生的心会不会也是“诸善中王”呢?仍然是。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七十八卷里面有一个公案故事,有时候我们也会讲,但是在这里我们会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说有师徒俩,师父是证到六种神通的阿罗汉,徒弟就是一个小沙弥。有一天,这师徒俩要出外行脚。行脚,那当然这个沙弥是徒弟嘛,就背着衣钵囊走在后面,这个师父走在前面。
在走的过程当中,这个小沙弥就在后面思惟,我修行最后达到什么目标?最后他忽然发了一念,我要由大乘法来求证佛果。这一念发起来之后,他的师父是阿罗汉,有他心通,就马上知道他发了这一念。马上很恭敬地站着,把沙弥肩上的衣钵囊拿下来自己背着,请沙弥走在前面。这个沙弥开始也没注意,他以为是师父关心他,怕他背累了,他就走在前面。
走了一段路,他又在思惟:成佛的道路太遥远,很辛苦,我还是以声闻乘早一点得寂静涅槃吧,他又生起这一念,这就是退转。这一念出来,他的师父知道了,叫他“等等,等等”。就把这个衣钵囊又放在他肩上,让他走在后面去。
这个沙弥就说:师父,您今天怎么啦?您怎么一下让我走前,一下让我走后?他的师父就跟他说:为什么让你走前面?是由于你发了一念要修大乘法成佛的念头,这一念发起来那了不得,连辟支佛都要恭敬这样的大乘发心者。此心尊贵已经在师位了,连辟支佛都要恭敬,更何况我还是阿罗汉,所以要恭敬你,让你走在前面,我来给你背行李。忽然你又退心了,要以声闻道取偏真涅槃了,那你还没有上路呢,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还得给我走在后面去,你得背行李。这个沙弥一听,发现就这一念的发心竟然这么重要,所以当下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安住在大乘法的发心上,不动摇。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虽然这个沙弥他还没有什么功德,烦恼也没有断,他能走在他师父的前面——种性不一样。这就类似一个人投胎到国王家作太子了,他是太子的种性,那就是宰相、百官都要对这个太子恭恭敬敬,虽然他还是个小孩子。迦陵频伽鸟在壳中那个音声超过一切鸟,虽然它还没有出来。这一念的发心决定了他的种性。
这一念成佛度众生的心,这个念头惊心动魄。你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而损人利己的,忽然有一个人,一个菩萨发心要贡献自己,要无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那你说说这是什么心哪?这个心真的发起来那是惊天动地的,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是口头上发的。
所以谈这个“此菩提心”,就是前面经过你的选取,不是小心、不是伪心、不是偏心、不是邪心,是正、大、圆、真的心,那这个菩提心就是一切善法当中无与伦比的。那这样的菩提心不是小可因缘,必定有大的因缘才能发得起来。我们一定要认知,凡夫众生都是有俱生我执的,有身见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自私贪婪是他的人性里面的常态。那发菩提心恰好完全是超越这些,那是大的因缘。
这里谈因和缘,因主要是在自己这面来说,叫内因,就是我们生命里面有这个正因的菩提心;但还要有宿世的善根辅助,再加上有一个外缘,你能遇到善知识,遇到佛法,遇到能够把你汩没在烦恼分别里面的菩提种子能够撬动起来,能够唤醒的这种力量,你才能够发得起来,否则它是永远在那里冬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