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日杂难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初受道遮利菩萨,遮利者为受行转上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者为不复转心;次为菩夷菩萨,一为飞行菩萨;次为作佛菩萨,一名度士,亦为道人。
菩萨行亦出十二门,断三恶道故,在十方佛前生,不在第十天上。须陀洹亦出十二门,断三恶道,生第十天上。俱出十二门,所以不同处生者,须陀洹十六意,菩萨行三十四意,用是故不同处生。
菩萨行三十四意,谓四谛十六意、十八行不共,合为三十四意。
菩萨行三十四意,一切能制;阿罗汉行十六意。
菩萨力多,悉以制说;须陀洹至阿罗汉,见对乃面断。
坐行三十四意已足,便佛十六意,从第一上至十六各自所部;四禅亦尔。
菩萨精进行二十劫可得佛。用有三意故不得佛。何等为三?有佛意、有辟支佛意、有阿罗汉意,用是三意故不得佛。要为随多得之意,在佛多得佛、在辟支佛多得辟支佛、在阿罗汉多得阿罗汉,如秤随重者得之。
人有居家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萨者。
所以弃家行入山,有四因缘:一者、恐人言:「菩萨淫妷,何故得道?」二者、金轮王亦皆弃国,三者、魔当来娆菩萨,四者、求佛道不居家。
得已受莂菩萨,断新受故,精进行要百劫得佛;其不精进者,久能得不得,期无有限。
受莂菩萨偿故、不起造新,谓从受莂以来偿前世亦现世未受戒时所罪,无数劫罪亦皆偿之。
从受莂菩萨下至须陀洹,皆有宿罪。有时与故罪相逢,因随往生,道意便薄。
若有人说深经意即解罪福,如示意、如不复生。谓人不复作罪故即毕,菩萨受莂百劫便得佛。
释迦文佛所已九十一劫者,用精进故得九十劫。譬喻如人明日当发行千里,今日先行九百里,计其道里同等。当百劫人从九十一劫数,阿惟越致菩萨作相乃成,百劫因具不过百劫,未得阿惟越致菩萨行相不成。
人起一道意,其德胜十万劫恶。何等为道意?念在四谛,是为道意。恶譬如冥,道意譬如明,如日出,天下冥消灭。诸菩萨闻是语皆欢喜大,言南无佛,起一善意得百劫福。
菩萨持身餧饥虎,不百劫,九十一劫便作佛者,用不觉痛苦灭九劫。
菩萨已起意,欲为自身咄、亦咄他人身,是为两咄。
佛为菩萨时,不为他人咄。当为何因缘说为咄?他名为念时即自乱,是苦不可意,自受是自咄。行殃亡福地,为是故他人复诵说久殃尽善本,是为自咄。不知、不见,当那见他人道已,咄他人为意
即当身从是因缘为两咄。今现世不安他人亦自身,从是因缘咄。
道人知如是毒起,可制人在生死,为久殃毒起,为盖善本。
菩萨有五法行:一者、早起,二者、待时,三者、不犯人,四者、常念,五者、反覆。何等为早起?谓精进念道。何等为待时?谓须有所与者到,若善意来便当与之即行。何等为不犯人?谓一切能饶人。何等为常念?谓欲使人得利、有县官欲使解、有病者欲使愈、贫欲与布施。何等为反覆?从人受一钱物,欲偿百倍、千倍,是为反覆。
菩萨与生死会,无生死事,有生死意。
阿罗汉断世间亦断意;菩萨断世间不断意,所以不断意,当得佛道度世间人故。
菩萨畏世间事论,不犯故断世间事。
菩萨断生死意,不断生死事,谓在世间所作但不作恶耳。
菩萨但断五情不断意。何以故?菩萨意与生死合,故不断意,欲度十方人故。
菩萨所以布施、持戒、出家、智慧、精进、忍辱、至诚、勇、念善、顾望,持是十事得佛智慧。
菩萨生贫家当持戒、在富家当布施、在豪家当忍辱、在山中当禅。
菩萨所以四意止七觉意,已得四意止便得七觉意。
菩萨出行道见四证:一者、见老,二者、见病,三者、见死,四者、见苦。
见促急故行道,人日趣死,何故不畏临死时?何以故?畏期到故。
菩萨已得佛道便说四谛。何以故?说四谛有四因缘:一者、用未曾闻故,二者、用禅故,三者、用得眼故,四者、用得慧故。
用老、病、死、忧不得出大狱,故说四谛。
菩萨说经有四因缘:一者、国王喜,二者、人所乐,三者、意受,四者、时。何等为时?谓人喜向时。
菩萨自校计:「何因缘得苦?」思念从生得。何缘得生?从行得。何因缘得行?从痴得。何因缘得痴?从爱得。何因缘得爱?从受行,不受亦不得。
菩萨视百劫如一宿。何以故?世间人不能忍病一日,菩萨耐痛百劫譬如人一日病。
有时行道一日,其福百劫未尽,故言视百劫如一宿;有时菩萨转行说经意不在生死,视百劫如一宿。
菩萨未得佛道用三事:一者、不与善人相逢,二者、欲所作无有因缘亦物,三者、不校计是非;坐是事故未得道。
菩萨坐三事不得佛道:一者、在世间久不觉故,二者、不得善知识故,三者、乱意不灭尽故。
菩萨坐三事不得道:一者、不闻,二者、不自意生,三者、无善知识。
菩萨亦入罪、亦出罪,意随世间为入罪,意在世间为痴、出世间为慧。
菩萨有二愿:一者、愿令我卧安隐,谓不念淫妷,二者、愿令我行安隐,谓不念嫉、瞋恚、愚痴,是为二愿。
菩萨在福憎福、在罪守罪,俱有罪福要不可离,但当识。
菩萨不识宿命不得佛。何以故?不识罪、犯恶故。
菩萨不作三恶道行,俱偿三恶道罪毕乃得阿惟越致,菩萨能计三恶罪道多少,满百劫乃得佛。
菩萨已受莂,九十八结悉有但薄耳。何以故?悉在菩萨行中,四等心忧念十方五道,欲令解脱,投餧饿虎、肉与鹰、自殒活人,当满功成相,结未悉除,得佛乃断。
菩萨能持妻子、断头与人,乃为得何等意?有是二因缘:一者、自念我不欲令人瞋恚,二者、与之令其人得定意、不与者令其人乱意。贪淫有罪、瞋恚罪重,恐其人瞋恚故,持头、妻子与之。
菩萨持身餧饿虎、断头与人,有三因缘:一者、计身会当弃捐,持用布施为行福;二者、譬如报怨,怨家死欢喜,菩萨知一切恶从身生、若干苦咄皆从身得,已计如是便不欲见,身如怨家,以是故不爱;三者、欲精进满功德疾道故。
菩萨持头、眼、妻子与人:一者、眼不着色为脱眼;头与人者,谓恶起便止,是为断头;妻与者,为除贪淫、瞋恚、愚痴。
道行有二事:一、为校,二、为计。校为轻重,计为多少。
菩萨受莂百劫,甞一劫作沙门、九十九劫作白衣。
菩萨持妻子与人,时见捶之,但计骨肉,不计是我,故与之。
菩萨求佛,当如佛法行之,当从三十二物得,所行如法,不可败相不得佛道。
菩萨有一悲意,胜禅百倍。
菩萨在世间有三道分,但不堕三道。何故人中天上牵多?三道不而得故,不复堕三道,身、口、意三事尽,三道亦尽。
菩萨离五道常有黠福,人死时要有五道分,菩萨复黠分,即知念远近。
菩萨知分在须陀洹、斯陀含,分不在阿那含。何以故?不复还故。
一佛界有三千大千天地,人生死遍其天地间,无有如发不在其中,无所不作,独未作阿惟越致、斯陀含耳,余悉更无数。
佛为菩萨时有是意生:「为何等行因缘,现在得福极?」如是更得宿命意,为从是三行:布施、从制、从合聚。布施有二辈:一、为法施,二、为物施。守身、口、识为御,守意为合聚。亦从布施因缘得解断贪,从制为断瞋恚乱意,从合聚自守为断痴。从布施亦得正意,从制得正语,从合聚得意行安隐。从布施见布施福,从制说念福,从合聚说意福。
菩萨所以布施者,所在五道常饶乐,与凡人有异辄得作王,智慧常有慈心,但毕罪不复更作,虽在罪无作罪。
人间亦尔,菩萨与妻子共居,年二十五,一日生三十,一月年三十日,百日年五十一岁。菩萨但禁恶,不禁家。
名乱意者,为罪不安隐,远避去。
无乱意为福,虽在家譬如在狱中,但当觉罪,不复便所生在乐处,故为菩萨。
人求道不忍辱、不能耐,便得须陀洹。
佛前世菩萨言:「佛道难得。」一语减四十劫。以身餧饿虎,出众菩萨前九劫,为须大拏受莂,一切精进行道一切得佛。
有妇不得佛道。菩萨在家时有妻。何以故?得佛用弃妻子六年故乃得佛道。
菩萨计妻子是怨家。何以故?与人苦、益人恼、乱人意、增人罪,以随贪爱便不见道,以是故为怨家。
见妻子当如见怨家意,莫随贪爱,意起即觉,是为觉意;所有财物、自身亦尔。
天上、天下、十方一切有火。何以故?有火已。
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宿命同福,二者、毕罪,三者、应当共生男女,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无是四事亦不娶妇。
为菩萨道,念欲断十方天下人三毒,是故得佛道;或有行道,但欲自断三毒,故得阿罗汉。
菩萨自坏痴,亦复坏十方人痴;阿罗汉自坏痴,不坏余人痴。
菩萨多觉,多教人令得行道,是为坏人痴。
忧念十方天下人,是为行菩萨道;但自忧身,不念十方人,是为阿罗汉道。
菩萨坏恶,阿罗汉不坏恶。菩萨教人经戒,令随道法,是为坏恶;罗汉自守,故言不坏恶。
菩萨自断苦,亦复断十方人苦,是为得佛道;罗汉自断苦而不断人苦,故得罗汉。
行菩萨道所以转得罗汉者,意念佛道生死不可数,所作悉当得之,意计是难,转阿罗汉。复计阿罗汉不复偿罪、不复生死,直取度世去,用是故转向阿罗汉。无是意、无死转、不避苦,要当得佛道。
菩萨、阿罗汉皆从三十七品经行,所以得佛者,持用四意菩萨所常行。何等为四?一者、幸得佛业值佛识,我身要当如佛治;二者、常持悲意向十方,从悲意尽力未曾离,当脱十方人非人;三者、本上头愿佛、意不转;四者、愿在世间求道护戒,教人增慧待期。有是四意故得佛,无是四意故得阿罗汉。
佛等意故,无有两道,随意行得耳。
随爱便为在五道不得脱,便有老、病、死、忧,为苦共合。意不随贪爱,为持水灭火;已随贪爱为持薪增火。
当谛计,随谛得道。
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恐人言不能得妇故学道,二者、恐人言孤独无妻子故学道,三者、宿命本根未尽,四者、恶知识劝令娶妇故。
菩萨亦断五阴亦不断。何等为断?谓断五盛阴十二因缘。不断者,菩萨在经行因缘随道,是为不断。
菩萨毕罪、毕得道。
菩萨有四无所畏:一者、不取人钱,二者、不犯他人妇女,三者、不两舌,四者、不嫉妬。
菩萨断三恶道,尚在但不堕中耳。
菩萨未起三毒;佛时无有三毒,得因缘乃有三毒。
菩萨坐禅六年,临当得道,三毒俱起,淫、怒、痴使意念:「调达得我妇耶?为胜我耶?当复得我财产?」意适生,即时息念:「我从无数劫以来断是三恶。」何以故?复念使灭即得道。
菩萨坐禅六年,日食一米一麻,有四因缘:一者、断贪,二者、毕罪,三者、见不饿,四者、止饥。
意了不食,谓人饿得道,恐人自饿死。
菩萨坐行道六年,日食一米一麻,入水浴躄地而不起,天因按树枝令低,即攀之而起。
菩萨坐树下六年,虫、蠡、蚊、虻不娆者有四因缘:一者、本从无数世不杀生,二者、行等心,三者、诸天、鬼、神护,四者、道力强,亦为处净。
菩萨有四不戢:一者、布施不戢,二者、闻经不戢,三者、清净不戢,四者、作功德不戢。
菩萨始出家行学道,诸大人谓菩萨:「今太子居家,何故去?」太子报言:「我用三苦故去耳。何等为三苦?谓老、病、死。」大人复言:「老、病、死事常耳,何为去?」
太子言:「得一病常不喜,当那何常?」
菩萨生,堕地行七步止住,举右手言:「我为天上天下师。」止不复行。
菩萨为太子时,行学书到师舍,师问言:「欲学何等?」太子言:「我欲学六十种书。」师问言:「六十种书皆何等?」太子便为师次第说。师言:「我但知一种书,不能悉知余书。」太子言:「如师所知教我。」已受师教,便言:「是少两字。」师更从受两字。师言:「太子所知乃尔,何为从我学?」太子言:「虽尔,当有师法。」
菩萨始出家行百里,解身上衣被、珍宝,付车匿持归,白马健陟泪出舐足。车匿言:「莫使有如是人愿者。」太子报言:「天下痴,无有如汝辈者。何以故?世间但有老、病、死、忧苦,当愿何等?如囚在狱中,谁有乐者?当尚未离是,而复更愿当何时脱?譬如猎客网中[少/兔]得脱,宁复念还入网中,不念得脱?如[少/兔]脱网,终不还归。我在家时念是日久,亦从无数劫以来有是意,非独今日所致也。」
菩萨生已七日其母终者,有四因缘:一者、用怀菩萨故,天来占视、与饭食;二者、如生死法当礼母,以菩萨尊故,母七日终;三者、其母宿命自应尔;四者、譬如人有功当封,便上天生。
菩萨未得佛道时有五梦:一者、以须弥山作枕;二者、以地为床;三者、以手盖海水;四者、天下皆有屎,行其上不污足;五者、心前生一树上至二十七天。梦枕须弥者,天上天下尊无过佛者;以地为床者,佛身长能上至二十八天;以手盖海水者,诸欲说经道无有胜佛者;行屎上不污足者,天下爱欲无能污佛心者;心前生树者,佛语上闻第二十七天上。
菩萨随女人有四因缘:一者、劝女人精进,二者、亦欲使女人随行,三者、从过去无数世余罪相逢故,四者、宿命愿欲教女人。
诸天试菩萨有三因缘:一者、当得佛不得有所贪惜;二者、设菩萨起意,便谓言:「卿当得佛道,何故反尔?」菩萨从是增精进;三者、得佛当相度,故往试之。
菩萨行六波罗蜜,阿罗汉亦行是六事,所以相不成者,阿罗汉但有檀,无有波罗蜜。檀者谓与布施,波罗为度生死,蜜为无有极。阿罗汉但一切布施,不愿度十方,故但有檀;菩萨欲度十方人非人,故为有波罗蜜。六事皆尔。
佛为菩萨时,愿欲饭佛,以小豆五枚着佛应器中,其一枚堕地,后得作金轮王,八十世所主四天下地者,得四豆福故;其豆不入器中,复得上天生八月。以是故有檀波罗蜜。
菩萨布施法物与人,佛意随物行念,令受者安隐。若意生念欲得福,便念:「饥寒贫穷者当用与,皆令安隐。」是为道法布施。与一钱物胜十千万,复不施与少胜多者,用有道意令安隐故。
若人命欲绝时,意在非常、苦、空、非身,便得阿惟越致为受莂。若本求阿罗汉得阿那含,四非常意难致,所以得者,有本世精进行故。
菩萨在树下坐禅,有一乌、一鸽、一虺自相问:「何等为苦?」乌言:「饥最为苦。何以知为苦?饥不能行,亦不能有所作,人坐饥饿死,以是知饥为苦。」鸽言:「独色为苦。何以故知色为苦?人意念色无有终极,人皆坐色死,以是知色为苦。」虺言:「独瞋恚为苦。何以故知瞋恚为苦?人瞋恚无所避,欲自杀亦欲杀人,故知瞋恚为苦。」菩萨言:「我曹各说一事,当复为汝说一事:因言独不生无有苦耳,有身无有不苦者。」是譬在菩萨百八爱行中。
菩萨未得佛道时有五师:一、为尼健,二、为莫乾,三、为阿夷,四、为罗乾,五、为罗和乾。
说经法不得受礼,菩萨买一偈五百万者,买有三辈:一、为第买,二、为反覆买,三、为偿赐买。菩萨念恩故偿赐,受者亦无罪。
菩萨所行法当咒愿十方人民,复言当定意一心者,自意不定,亦不而咒愿。何以故?用意在生死故,自意不定,亦不能意定人意。
昙摩为法,阿曷为当来,萨为常,波轮为泪出,阿芜陀为命不可数。
萨波轮菩萨常悲泪出,有四因缘:一者、不能解经意,二者、从因缘得道人亦不知,三者、念十方人,四者、自念:「欲过度十方,当何时得佛?」
菩萨语言:「当持黠慧,持意知起灭,道行无为,但当守意行三十七品经。」所以复布施、持戒者,菩萨哀人故。疾断生死,亦福未满,所以布施。后世不欲堕贫家,堕贫家无所有,便堕恶因缘;堕富家者,意安隐,不随奸恶,以是故布施。所以持戒者,长寿乃得行道,不长不得行道。何以故?或寿十岁,未有所知便寿尽,以是故持戒,不杀便得长寿。所以不盗者,时念其主觉知当挝打,有是恶意当复得其殃,以是故不盗。所以不两舌者何?佛道至诚,两舌为不随道,后为众人所不信,于今可见是为恶,以是故不两舌。所以不淫者何?譬如东向,视不见西;意在淫,不随道,以是故不淫。所以不饮酒者何?醉便恶口、两舌、妄作非法,设人善能尚自乱意,以是故不饮酒。
菩萨辞亲,行作沙门。父母言:「汝所为颠倒。菩萨道当为十方人求愿令解脱,今反近令父母得忧,是为何等?」菩萨报言:「我有忧故,父母有忧;我得道便无忧,父母亦无忧。譬如亲属有忧,身亦忧之。复譬如两人俱行,一人有忧,身亦复忧。子忧不解,故令父母忧;子以得道,父母便脱于忧。」
便维摩罗达达女子告文殊尸利菩萨:「若文殊尸利第一深随行为菩萨已莂,是为从因缘深深绝,无有人随因缘行。如是因缘亦不来亦不去,亦不眼中可观、亦不可意观,亦不可识、亦不可行。因缘若深深绝,当为无所有、无所属。」文殊斯利菩萨便报:「本要为深是为深。」维摩罗达达复报言:「以无有本为无有要,如是为,文殊斯利!为黠?不黠?」文殊斯利复报言:「是事云那?当说何等?」维摩罗达达复报言:「有说已过去。」文殊斯利复报言:「如来觉行不可生死见。」文殊斯利便止不复语。
女菩萨维摩罗达达——一名为出垢——问舍利曰:「为悲哀我故。」舍利曰:「黠、第一黠、卿所黠为有。若有者,当为空、为妄。为妄,诸若无有,已无有不生;已不生为不共会,若有是。」舍利曰:「无有黠。」
有菩萨字惒须蜜难一阿罗汉经,阿罗汉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问弥勒。已问,便报惒须蜜言:「卿所问事次第为解之。」惒须蜜觉知便诘阿罗汉:「卿适一心上问弥勒耶?」阿罗汉:「实然。一心上问有三因缘:一者、意意相知,二者、化身问,三者、先世所行,闻即便解。」
惒须蜜菩萨事师三讽经四阿含,当持花散师上,语师言:「我已讽《四阿含经》。」师忘不能复识。惒须蜜复自思惟:「我欲合会是四阿含中要语作一卷经,可于四辈弟子说之。」诸道人闻经皆欢喜,大来听问不而得坐禅。诸道人言:「我所听经者,但用坐行故令我悉以行道,不应复闻经,但当舍去。」惒须蜜知其心所念,因以手着火中不烧,言:「是不精进耶?」便于大石上坐。有行道当于软坐,惒须蜜言:「我取石跳一石,未堕地便得阿罗汉。」已跳石便不肯起,天因于上牵其石不得令堕,言:「卿求菩萨道,我曹悉当从卿得脱,却后二十劫卿当得佛道,莫坏善意。」中有未得道沙门言:「是恶人不当令在国中。」转书相告。惒须蜜遣人求书,书反言:「此好人而教化开人,意不欲自贡高,但畏恶人堕罪,复欲过度十方人,道意如恒边沙。譬喻佛国如来无有着正觉,我所说当为一切十方菩萨亦不中意,为妄到得,无有过谛,佛得亦所。」
菩萨行四种从得净当为疾得。何等为四种?第一、为人净,第二、为法净,第三、为可净,第四、为意净。在佛国故净,如是为四净为疾,净得亦所。
「菩萨四多可法当为疾得。何等为四?爱身、爱口、爱意、爱止,是为四多爱法为疾得。亦为四持——向人为疾得深忍辱持、向人为疾得所人知善相持、向人行福知持、向人为疾得,是为四持向人疾得使善弟子。」
舍利曰:「如佛意中念,为问所欲所念为菩萨净行,无有异慧。」
南方有诸菩萨,城周匝万六千里,中有最尊菩萨字文殊斯利,教授诸已得佛不可胜数,其德十倍昙摩阿偈菩萨,城皆七宝。
昙摩阿偈菩萨所居城周匝万六千里,地皆七宝。
在北方诸菩萨中有一菩萨,字萨惒楼,其德次昙摩阿偈菩萨。
佛有十八不共者,从初得无上等觉至得度世、无有余泥洹闻至竟:第一、如来行无有失,第二、如来行无有漏,第三、如来行意不忘意,第四、如来行不离定意,第五、如来行不转,第六、如来行无尽碍观,第七、如来行欲意悉成,第八、如来行精进无有减,第九、如来行念不中止,第十、如来行定无有捐,第十一、如来行慧无有等,第十二、如来行度世解脱观无有余,第十三、如来行知过去法无有量,第十四、如来行知当来无有极,第十五、如来行知现在无有过,第十六、如来行有遍慧身所转悉知,第十七、如来行有利慧所说不离识,第十八、如来行有散慧意离觉,是为十八不共。
惟日杂难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