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识的体、性、用、相:
(一)体:绝言离相,湛寂常恒,灵明觉照,万物之宗。
(二)性:也叫体性,即这个本体的中道特性,《心经》中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这只是它的总体性、根本体性。若论细微,则有无量。
(三)用:总用即能生万法,能持万法。别用无量,如持种、持身,了根身、器界、种子、七识心行等等,
(四)相:有三相,即自相、果相、因相。
1、自相:即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即能含藏诸法的种子;所藏即种子;执藏即恒被第七识执为自内我。
2、果相:即异熟识,能引生异时、异地、变异之异熟果故。
3、因相:即种子识,执持一切种子不失、不坏、不变。
第八识的四种了知:这四种了知,恰恰是前七识所不能了知的,而且对生命极其重要,须臾不可离。这是生命最深层的秘密,唯佛与佛乃能穷尽。
一、了根身,刹那了知身体的一切粗细变化,并实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了器界,刹那了知生存环境的粗细变化,并实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三、了种子,了知所有种子的全部功能差别,并实时流注相应的种子。
四、了七识心行,了知前七识的任何起心动念,实时流注相应的种子。
大脑是什么?是五胜义根的集合体。
下面继续讲《心经》。
○无苦集灭道:就是说,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也谈不上声闻所修的四谛法。为什么?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生,也没有死,说什么解脱与不解脱呢?只因为众生不懂这个道理,不得不说一个方便法门,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破除烦恼,得证解脱。
四谛:谛,是真理。四谛即四种真理,显示世间、出世间的二重因果,全称叫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是声闻修行的核心法门。大乘也有四谛法,其内涵和修法又有所不同。大乘法包含全部的小乘法,每一个法的内涵与具体修法更加深广。
(一)苦谛:苦是果,是众生所受的果报,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观察的。苦,有三苦、八苦等分类的不同。前面我们已说过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这里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观苦谛,修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
八苦:
1、生苦:住胎中处于生藏下,熟藏上,狭窄如牢笼,无奈如囚犯;出胎时,如两山挤压,几乎窒息;出胎后,风吹如针刺,触处如刀割。生苦是余七苦之所依,有生才有余苦故。
2、老苦:生下来就一直走向死亡,没有停止过,这个过程就是老。渐渐色相、气力、根用皆损减,鸡皮鹤发,眼花耳聋,弯腰驼背,令身心受苦。
3、病苦:四大不调,众病发生。地大不调,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虚浮肿胖;火大不调,蒸热高烧;风大不调,疼痛颤抖。除此之外,还有种种天灾人祸造成的疾病,令病人生不如死。
4、死苦:色身变坏,或外缘逼迫,牵肠挂肚,不欲离去,又不得不去;前路茫茫,不知去处,惊慌恐惧,四顾无人。四大分离,如风刀解体,似生龟脱壳,极难忍受,又不得不受。
5、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有怨的常在一个屋檐下,有恨的偏偏不能远离,本来看似好事,到头来却是一场骗局。任你对他千般好,也买不回那副铁心肠,结果爱变为恨,因恨结仇,来世又聚在一起,名为怨憎会。
6、爱别离苦:相爱终有别,越是相爱,离别时越苦。永别固苦,思念更苦。爱又爱不成,恨又恨不得,拿不起来放不下,远也不是,近也不是,爱中千种辛苦,万般无奈,究竟为什么?
7、求不得苦:不如意事常八九,遂人愿者唯一二。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无底洞。人无百年寿,常怀万年忧。到头来,成功又如何?永远不满足,永远是穷汉。
8、五阴炽盛苦:色蕴炽盛,即色身强壮,必然雄心勃发,自讨苦吃;受蕴炽盛,即情感热烈,必然常受感情的煎熬;想蕴炽盛,必然妄想纷飞,在幻境中游弋,精神恍惚;行蕴炽盛,必然争强好胜,死拚活打,早早耗尽精力,苟延残喘;识蕴炽盛,必然才华横溢,不知收敛,遭人嫉恨,多有不测。其实五蕴刹那潜流变坏,实为大苦聚。
(二)苦集谛:集是招集义,即指感招集起苦果的原因,包括一切烦恼的种子及其现行。但佛在经中,随最胜义,说爱为集谛。因为爱是流转生死最胜的染污法。爱,就是对三界的贪,由贪所系故,不厌离三界;由不厌离故,广行不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之苦果,与苦相应故,因果不爽故。观集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
(三)苦灭谛:灭是灭尽义,即择灭无为,由无漏智慧的拣择力,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法,证得净妙安稳的寂灭果。灭谛体性就是断尽烦恼,绝诸戏论,入于涅盘。小乘入于有余涅盘或无余涅盘,大乘虽得证有余涅盘或无余涅盘,而不入无余涅盘,继续进修成佛,究竟证得无住处涅盘。观灭谛,修四行相:灭、静、妙、离。
(四)苦灭道谛:道是能通义,即指得证灭果的因。道,为涅盘路;由道,能够通往涅盘城故。有正道、助道。正道,在小乘,广义即全部解脱道,狭义指八正道(正见、正念、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在大乘,广义即全部成佛之道,通于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狭义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助道,即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观道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
四加行,也叫四善根:
佛法中之加行者,谓“伏、除”二取,证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总名“顺抉择分”。这是一切种智中所立见道位之前,为求大乘见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识五位中,名为加行位所证之四种法。这四种法,是大乘行者,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多、广修六波罗蜜多,广修六度万行满足者,为进修见道智慧乃至初地道种智,为证解脱果而不取涅盘,进修佛果所修的四种加行之法。
四加行依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行而立。四寻思,即行者寻思“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假有实无。
1、暖法:初得圣道火的前相,犹如钻木取火,暖气是火的前相,能具足观修苦集灭道十六行相。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盘。
现观:“若离能取之识——意识及前五识——则无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之四法;而此四法所依之能取识亦非真实有”。如此现前观察,发起“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空,建立此位寻思之果为“暖位”。
2、顶法:修习暖法,其观智由下品转成中品,中品转成上品,到最极成满时,有殊胜善根升起,名为顶法。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退善根,定位不起邪见。
再作寻思而发起“上寻思”,现观“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诸法都是六识所变,所以一切所取诸法(六尘万法)皆是假名施设,绝非实有;若无前六识,则无万法现前而可亲触。如此现观,乃依“上寻思”而现观“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现观立为“顶”位,此是世间之“顶”法故。
3、忍法:修习顶法,其观智由下品转成中品,中品转成上品,到最极成满时,有殊胜善根升起,名为忍法。若得忍法,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
依顶位之智,于“一切法皆无所取”已能印定;复依“下如实智”而观察能取非实——了知“能取”万法之觉知心(意识)非实、心顺乐之而能安忍。如是印前“所取非有”,顺乐后观之“能取不实”,说名证得“印顺忍”,是名“忍”法,“下如实智”具足。
4、世第一法:从上品忍,无间引生最殊胜的善根,名世第一法。此位善根仍是有漏,故名世间;但在世间善法中,已至极顶,引圣道生,最极殊胜,故名第一。若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必定能够趣入见道。
证印顺忍后,印定“所取空”、顺乐“能取空”,复作观行而发起“上如实智”;依上如实智而不退没,如是心心无间——不曾起心怀疑自己现前观察所证之“能取、所取俱空”——双印能取、所取俱空。从此以后,心心无间,不久后必入见道位——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回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以此“双印能取、所取空”,将来必入大乘见道故,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苦集灭道十六行相:
1、苦谛四相: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待众缘故无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无我。
2、集谛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如种子能生芽的道理,所以种子叫作芽的因),等现理故集(由因与果的力量相等,因能现果,所以,因就叫集),相续理故生(只有这些因种不断现行,也才能使果相续出生),成办理故缘(必须由这些种子作为重要的缘,才能令果成办)。
3、灭谛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贪嗔痴如火烧灼众生)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
4、道谛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其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八正道:
(一)正见:也叫正知见,即由正确的了知而获得的正确的见解,相当于人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即使是世间法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佛法看来,也大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不符合法印。在佛法里,知见与修为是否正确,有“法印”来鉴别。小乘有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大乘有一实相印。合大小乘之法印,则称之为四法印。小乘正见的核心是无我,大乘正见的核心是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能成佛。
三法印:
1、诸行无常:行是造作迁流义。一切有为诸法皆与生、异、灭三相相应,无时不在迁流变动,所以谓之为行。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而在有为法上没有这种恒实义,所以无常。因此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当体就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只是刹那迁流相续的幻相而已,终归幻灭,所以说诸行无常,是为第一法印。
2、诸法无我:所谓我,当有实存、主宰、自在三义。然而一切有为法,都是缘生缘灭,并没有一个长存不变的自我,无主宰,不自在,根本找不到符合此三义的实体。所以若不能证知无我,烦恼绝不能断,生死绝不能了。因此佛以亲证诸法无我的真实相,印定我体没有,而说诸法无我,使众生悟得我空,引生无我的智慧,破除生死的根本,是为第二法印。
3、涅盘寂静:涅盘的种类很多,含义很广,这里指由智慧的拣择力而证得的择灭无为,即无余涅盘。无余涅盘是已灭除一切烦恼痛苦,无为清凉,安然自在,体相寂静,永久安稳,净妙无扰的境界。唯有涅盘才是真正究竟寂静无扰的境界,是为第三法印。
一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一实相,就是这个实相只有一个,是唯一的,其余的都不是。印,即印契。一切大乘经典,一切讲经说法,皆以此唯一实相印来印证其是否为佛说,是否正确。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符合此印者,即是佛说;不符合此印者,则是魔说。一实相印,即诸法圆满真实的理体,离言诠、绝对待,平等一味,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佛以一实相为依,随顺众生的根器,横说竖说、浅说深说、广说略说,演出无量的教法,最终都为了引导众生悟入实相。
实相:所有的法中,只有一个法是本有的,不生不灭的,那就是第八识,只有它是实相。此实相有众多名字,如禅、空、空性、真空、妙有、无我、一乘、中道、真如、佛性、菩提、涅盘、本体、法身、法界、法性、如来、天真佛、如来藏、种子识、持种识、异熟识、无垢识、圆成实、胜义谛、阿赖耶识等等。依于此实相而言,一切由此实相而生而灭之法,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不生不灭的。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
一般来说,都认为三法印是小乘的所观理,实际上,三法印是大小乘的共修法门。因为声闻、缘觉、菩萨,都必须观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才能发起解脱生死的出离心,进而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以期证得圆满的无上大涅盘而成佛。究实而论,大乘的一实相印,正是小乘三法印之究竟所依,三法印无非是一实相印之分别运用而已。故三印与一印,并不相违。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皆属因缘暂时和合现起的假相,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故,心无所著,涅盘寂静;涅盘无相,无相即是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
(二)正思维:即如理作意,如法思维。正思维建立在听闻正法上,以正见、正念为基础。否则,以自己的妄想去揣测如来正法,所得之结论,往往恰恰与佛所说之真实义相反。所以只有正思维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三)正语:有了前三者,说出来的话才会正确。正语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不如实语,如实语是符合四法印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语;恶口是粗暴语;绮语是不庄重语。
(四)正业:业是造作,有身口意三方面。以上正见、正念、正思维属于正确的意业,而正语属于正确的口业,那么,这里的正业,就指正确的身业,即正确的所作所为。最起码的有三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正法。
(五)正命:正命指维持生命的正当职业。最起码的是不做违反五戒的职业,尽量远离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有关的行业。如不要制作、贩卖杀人武器,杀生器具;不要造酒、卖酒、贩毒等等。在佛法中,特别强调不可以看相、看星座、算卦、占卜吉凶,因为很容易犯妄语或干预他人因果的过失。说错了是妄语,没说错就一定干预因果。(但怎么能保证不错呢?佛在世的时候,有一老人想出家,那些大阿罗汉观察他在八万大劫内都没有善根,都不收他。但佛收了,因为佛观察他在八万大劫以前,有一次遇到了一只老虎,情急之中一面上树,一面喊过一声“南无佛”。连有大神通的大阿罗汉们都错了。我们有什么本事呢?)
(六)正精进:前六条都正确的话,就应该勇猛精进去修行正法,把它落实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中。什么叫精进?精,是不杂,要排除闲杂事,一门深入;进,是不退,不犹疑、不彷徨,勇往直前。精进的反面是懈怠、放逸。
(七)正念:由于精进修行 ,1、不失正确的念头,起心动念不偏邪。正念来自正知见,正知见则来自听闻正法,听闻正法则要跟随真善知识。2、念心所的功能,对所学正法铭记不忘,清晰明了。
(八)正定:有以上七项为前提,才有可能修定而得定。正定不只是禅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把身心定在修习正法上,佛法中的禅定,都是为了辅助智慧的,因为单纯的禅定功夫,只是世间法,不能帮助众生解脱、成佛。小乘的正定,定在三法印上;大乘的正定,定在一实相印上。这才是正定的真义。
六度:就是六种波罗蜜多,如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1、布施:对治贪心,培养福报。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来供养三宝,做慈善事业,或帮助他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或接引、帮助他人学佛;无畏施就是使他人能够无所畏惧地修学和弘扬正法。
2、持戒:对治毁犯,慎护根门。有五戒、六戒、八戒、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等,可总摄为三大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就是诸恶莫作,对自己、对众生、对佛法有损害的事都不做;摄善法戒就是对自己、对众生、对佛法有增益的事都要做;饶益有情戒就是修行正法、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从根本上利益众生。
3、忍辱:对治嗔恨,培养慈悲。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生忍就是能够忍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真理,因此与人无诤,安然随顺;法忍就是忍于诸法无生无灭的真理,与正法无诤,安然随顺;无生法忍就是确实证得诸法本自无生无灭的甚深真理,与佛无诤,安然随顺。
4、精进:对治懈怠,培养勇猛。有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三种。断精进就是在断除分段生死方面不杂不退;修精进就是在修学一切种智,进断变异生死方面不杂不退;求化精进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面不杂不退。
5、禅定:对治散乱,培养定力。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三种。功夫成片就是一门深入,不杂用心,在任何时间地点,做任何事情中,都能不离本修法门;事一心不乱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变成了本修法门,生活和修行已经融为一体;理一心不乱就是生活修行已经都和佛法的正理融为一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经都成了佛法正理的自然流露。
6、般若:对治愚痴,培养智慧。有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三种。生空智就是解脱的智慧;法空智就是成佛的智慧;一切智智就是佛的究竟圆满的智慧。或者说,一切智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法空智就是中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一切智智就是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
四摄:是菩萨摄化众生时所用的四种善巧方便。六度法,自利与利他兼顾;四摄法,则纯属利他。
1、布施: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2、爱语:以温和慈爱的语言令有缘众生生欢喜心,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3、利行:以纯粹利他的行为如修路架桥、解危救难,乃至不惜丧财失命,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4、同事:与上至国王、下至乞丐的各种人,平等相处,共同做事,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心经》的下一句
○无智亦无得:就是说,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也谈不上菩萨所修的智、得之法。智,就是指菩萨所修的六般若波罗蜜、转八识成四智等法。得,就是要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的真心,本来具足圆满一切功德,所以,即使是我们通过修行得来的任何福德、智慧,其实还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因此我们既不会有任何损失,也不会有任何所得。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迹;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本来不生不灭,是奇迹中之奇迹;而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必成佛,无量众生已经成佛,则是最大的奇迹;学佛就是学习如何成佛,就是学习做佛,我们正在学佛,我们也能成佛,我们一定成佛,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人生最伟大的事业,当全力以赴。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因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所得,所以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如实观照,心里就没有任何挂碍。我们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挂碍;有些人修行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大的转变,也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放不下。菩萨修行有成,就是因为菩萨无牵无挂,能够轻装前进。
为什么菩萨心无挂碍?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能够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经亲证了。
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个缘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受生,再来自利利他,住持佛的正法。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挂碍较轻,恐怖较重;挂碍是因的积累,恐怖则是果的现前。怎样才能没有恐怖?就要没有挂碍。怎样才能没有挂碍?就要照见五蕴本空,无我无人,无智无得,真如佛性,圆满具足。
○远离颠倒梦想:这一句是在说果。因还是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但也是在说因,菩萨之所以能够无挂碍、无恐怖,就是因为远离了颠倒梦想的缘故。颠倒梦想,就是不如理作意,即不能依照佛说的真实道理来进行思维观察。颠倒共有八种,有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和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合称八倒。佛位的究竟涅盘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凡外、小乘与此不相应,故有颠倒。
已经证悟的菩萨,由于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所有境界,都已经有所了知了,知道在死亡后,也确实将依照自己所证知的过程进行,确知到了那时绝不会有错谬,而那时也真的如其所证地进行了,这样的菩萨就真正远离了颠倒梦想。由于远离了颠倒梦想,所以菩萨无有挂碍、无有恐怖,可以继续进修而实证佛地的究竟涅盘。
八倒:
一、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
世间法都是有为法,世间的有为法都是生死轮回之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凡夫、外道不知真实,误认其为常、乐、我、净。
1、无常计常:世间之法本来没有永恒的存在,皆是因缘所成,刹那变异,最终坏灭。但凡夫、外道不知,以为可以长保,总想拼命地抓住。
2、无乐计乐:世间之乐本来没有长久的快乐,一切乐受,众缘所成,刹那变迁,最终是苦。但凡夫、外道不知,以苦为乐,总想拼命地抓住。
3、无我计我:五蕴身心本来没有永恒的自我,唯是因缘暂和所生之假相,虚伪脆弱,丝毫不能做主,恒为命运摆布。但凡夫、外道不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总想拼命地抓住。
4、无净计净:五蕴身心由烦恼而有,必与烦恼相应,烦恼就是染污,就是不净。当凡夫作了很多好事、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时,就自以为身心清净了,不知离真正的清净还有十万八千里,仍在颠倒之中。
二、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
佛位的究竟涅盘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实,不能证得,而误认为一切法皆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1、常计无常:佛已证得究竟涅盘,即无住处涅盘,既不住生死轮回,也不住无余涅盘,已获最极殊胜的解脱色,其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恒存世间、永利众生。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悉皆无常,是为第一颠倒。
2、乐计无乐:佛已证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究竟断除一切粗细烦恼,已获最极殊胜的究竟大乐。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纯苦无乐,是为第二颠倒。
3、我计无我:我者,恒存不灭之义。佛地的第八识,不仅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而且与五别境心所法以及十一个善心所相应;佛地的八个识不但可以和合运作,而且可以单独运作,永无暂断之时,当可称为真我。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决定无我,是为第三颠倒。
4、净计无净:佛地第八识,究竟灭除全部粗细烦恼种子,唯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之二十一个心所法相应,最极纯净无染。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污法,是为第四颠倒。
继续《心经》
○究竟涅盘:修行的过程,也是远离这八种颠倒梦想的过程。若真能远离了这八种颠倒梦想,就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盘,即究竟涅盘。
无住处涅盘:为什么叫无住处?因为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也不住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变异生死之中,二死永亡。佛在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并以诸化身利乐有情,永无尽期。
涅盘:第八识的异名之一,有多种分类,其四种涅盘为:
1、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即众生位第八识的清净本体,也叫如来藏。
2、有余依涅盘,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尚余业报所依身体之涅盘。
3、无余依涅盘,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并舍业报所依身体之涅盘。即前七识被灭除,唯余第八识独存,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
4、无住处涅盘,也叫究竟涅盘,佛位第八识的境界。已灭分段生死以及变异生死的一切现行及种子,已无业报所依之身体,而具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生死轮回,也不住于声闻、缘觉的无余涅盘,一无所住,随缘现相,永利群生,无有尽时。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都是依照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意思就是说,只有圆满具足了一切种智,才能算是成佛了。可是一切种智的修证,要有别相智做进修的基础;而般若别相智的修证,却要有般若总相智作基础;般若总相智的修证,必须要参禅开悟,找到真心第八识;只有找到第八识,能时时真实地体验它,般若的总相智才会出现。
三世诸佛当然在菩萨地时,就是照着这样的理路而次第进修上来的。般若到彼岸的佛道,若离开了如来藏,就没有般若可宣说、可修证了,因为般若智慧的理体就是如来藏,般若诸经的所有文句,就是在宣说如来藏的体性,就是表显法界万法的实相。因此,开悟见道找到并确认第八识,当是大乘学人的第一目标。
三世:指过去世(有无量世)、现在世(唯此一世)、未来世(亦无量世)。
三世诸佛: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以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佛,故三世诸佛,其实已涵盖一切众生,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必成佛。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由此可知,智慧到彼岸,是非常神奇的总持,是有大智慧的总持,是最高妙的总持,是无与伦比的总持。
咒:也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是古印度人记忆大量经文的一种方法,即多级凝缩。先把很长的经文分章分段,比如,某经共有六章,每章有二十八段。每段用一首偈语代表,再把这首偈语凝缩为一个字;然后,每七个字联成一句话,二十八段就联成四句七言偈;最后,再把每个七言偈凝缩成一个字,这样,整篇经文,只要六个字就可以总持了。只要记住这六个字,再逐级展开,就可以背诵出全部经文了。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高度凝缩,所以说它是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能除一切苦,与前面的经文“度一切苦厄”同义,前后呼应。真实不虚,强调佛不打妄语,佛自己修行成佛,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这个《心经》以及整部大般若经,都是佛实践经验的总结。当你证悟了真心第八识,有能力转依如来藏的时候,你还有苦吗?你有一个不堕于众生我的“真我”从来不受任何苦,所以无妨继续有个“假我”的五蕴十八界好像在受苦。这个正在受苦的假我,及其所受的苦,都是无常的、刹那生灭变迁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苦,能做这样彻底正观的时候,不但现行的苦除掉了,也除掉了今世继续造作的未来世的苦因,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因此说这个智慧到彼岸的咒,再把它凝缩,就可以成为更短的咒。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佛经在翻译的时候,为了避免某些弊病,有五种不翻,其中之一,就是咒语,只翻音,不翻义。(《心经》略讲完)
其它佛教常识:
三宝:佛、法、僧。
三藏:经、律、论。
三学:闻、思、修。
1、闻:听闻正法,好比吃饭。
2、思:正确思维,好比消化。
3、修:落实到身、口、意上。
关于《金刚经》:金刚经在说什么?为什么叫金刚经?
金刚经属于二转法 轮时般若系列的经典,旨在说真心如来藏的总相智和别相智,是进入初地以前当学习并通达的法。真心如来藏虽然能生万法,能随缘应物,而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不杂不变,本自如如,性如金刚,故名金刚,而说此金刚不坏心的经典就叫金刚经。
金刚:金刚的特点,一坚、二明、三利。
1、坚:喻如来藏之体,如金刚一样,坚硬无比,永无变异,无可毁坏。
2、明:喻如来藏之相,如金刚一样,晶莹纯净,永无杂染,光照四方。
3、利:喻如来藏之用,如金刚一样,能破一切,锋利无比,所向无敌。
《金刚经》大约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破四相,后半部分破四见,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知见的问题头等重要,知见一错,一切都错,越努力走得越远。所以佛教说,宁可破戒,也不能破见。
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中,我相为首,为其它三相之基础,所以当先破我相。
1、我相:对凡夫、外道来说,自己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我相;
2、人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人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人相;
3、众生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生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众生相;
4、寿者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人五蕴身心的一期相续,无不是寿者相。
但《金刚经》的前半部(前十四分)告诉我们,四相其实是空相,根本没有实在性,所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因缘和合变化不停,有生有灭,终究要磨灭,所谓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不但我、人、众生、寿者是空相,其实宇宙万物也都是空相。
第十五分是一个过渡段,所以放到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都没关系。从第十六分到三十二分,就破四见,说明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相从哪里来?从见来。故要破相,先要破见。四见中,我见是其首,是其它三见之基础,故要先破我见。
1、我见:认为自我是实有的,认为有一个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可以往来三世,主要是认为第六识及其种种变相境界是真心,可以往来三世,或认为能作主的第七识(即意根)是真心,可以往来三世。
2、人见:认为人是实有的。
3、众生见:认为众生是实有的。
4、寿者见:认为寿命是实有的。
但《金刚经》的后半部告诉我们,四见其实都是错误的,都只是众生妄想的产物,若离妄想,则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因为第六识本身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暂时现象,天天断灭,而它所产生的妄想境界怎么会有真实性呢? 《金刚经》特别强调了菩萨所修六度中的布施和忍辱两度。为什么呢?因为六度中,只有这两度是与别人有直接关系的,其它四度持戒、精进、禅定,般若,都与别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与人打交道是最难的,最能暴露我们的弱点,以便修正。
万恶贪为首,而贪的对治法就是布施,实行布施,是非常具体的修行,所谓“难舍能舍”。修行必须落实,否则始终是说食不饱,没什么用处。布施就是要真的拿出来,舍得,不心疼,反而欢喜,并由衷地感谢那些接受布施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修行,使我们获得了福报或智慧。
人最难忍受的是受屈辱,因为四见在作怪。嗔恨是修行的大敌,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而嗔的对治法就是忍辱。菩萨修行,要“难忍能忍”。布施是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去,而忍辱是把别人加在自己身心上的种种误解、羞辱、迫害、打杀等都安然地接收下来,而且也要真诚地感谢那些侮辱和欺负自己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忍辱行。所以这一世能够遇到佛法并肯真实修行的人,都是在往昔修过布施,忍辱的人,释迦佛祖说,这样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是人间的芬陀利花(白莲花)。
任何一部佛经,在说理的同时,一定介绍实修的方法。《金刚经》实修法,除了落实布施、忍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行法(就是按照佛经所说的义理进行观察思维的方法),即后面的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种念佛方法:
1、持名念佛:就是持念佛的名号。由于成佛以前所发的大愿,佛的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念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但可以除苦救难,而且可以破迷开悟,乃至成佛。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
2、观像念佛:就是观想佛的庄严德相。《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眼观佛像,口称佛名,心不散乱,如是本性佛从而显现,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
3、观想念佛: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说的十六种观想中的前十三观,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树想,五、八功德水想,六、总观想,七、花座想,八、想象观,九、遍观一切色想,十、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十一、观大势至菩萨色身想,十二、普观想,十三、杂想观。其它三观,讲的是往生品位的高低,所摄根性的不同,证果的区别。
以上三种皆属有相的念佛。
4、忆佛念佛: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根大圆通法门。“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法最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借着修定的方法修净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净土法门。当我们忆念一佛或一菩萨时,心中没有名号声音形象,了无他念,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种念佛属无相的念佛,介于有相与实相之间,是从有相到实相的重要过渡。但很多人并不很清楚这个法门,往往把它归到持名念佛里,十分可惜。
5、实相念佛:就是念佛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非空非不空。既不落于凡夫、外道所执着的有,也不落于声闻、缘觉所执着的空。所以,落于有,就是凡外;落于空,就是二乘。要念实相,必须找到实相。要找到实相,就要参禅开悟;开悟有三关,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破初关以后,就能入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事。
大千世界:一千个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含有三个一千,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相当于一个银河系。
娑婆世界: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
娑婆:堪忍之义,娑婆众生极能忍受各种痛苦故。
劫:是宇宙中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别。
贤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劫的名字。这个大劫中一共有一千尊佛出现,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是弥勒佛。所以弥勒佛是未来佛,现在还只是菩萨。
开始修行要“三少三多”:闲心少操多想佛,闲话少说多念佛,闲事少管多拜佛。
进一步就要“三不三只”:闲心不操只想佛,闲话不说只念佛,闲事不管只拜佛。
众生若不修行,就只有“三胡”: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为什么?不知真实,全都在颠倒梦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