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世王五百妃失璎珞记

释迦牟尼佛有一段时间住在摩揭陀国首府王舍城中。当时,摩揭陀国的国王是韦提希夫人之子阿阇世王。

一个十五月圆的夜晚,君王沐浴后以香涂身,着新净衣,在皇宫正殿里召见群臣。阿阇世王端坐宝座上问道:“今晚正是满月的日子,我们应该拜会哪一位修行人,以长养善根福德呢?”

一位大臣提出建言:“启禀大王,不兰迦叶居住在王舍城中,是一位有着众多弟子跟随的大沙门,大王前去拜访,可以长养善根。”阿阇世王听了默然不语。 另一位臣子建议:“大王,王舍城里有一位萨遮尼乾子,是一位大修行人,大王前去拜访,可以长养善根。”阿阇世王听后,还是兴致索然。

朝臣们纷纷向阿阇王赞叹他们所追随的外道修行人,都说登门拜望能够增长善根。最后,阿阇世王回头询问一直在身后执持伞盖的耆婆:“在座贤臣都提出了他们的建议,你为何沉默无言呢?依你之见,今天这月圆之夜,我们去造访哪一位修行人好呢?”

耆婆回答:“释迦牟尼佛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目前住在我的庵婆罗园,大王如果前往拜谒,可以增长无量福德善根。”

阿阇世王闻言,立即吩咐耆婆:“尽速调遣五百头母象,载送五百位夫人一同前往。”待五百象骑备妥之后,阿阇世王和五百位妃子,夜半时分,在执灯随从们的前后护卫下,从王舍城出发,往庵婆罗园去。

黑幕笼罩下的城郊格外岑寂,当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接近庵婆罗园门口时,阿阇世王惊觉,暗夜中的庵婆罗园内竟然寂然无声,他惊惧地质问耆婆:“你说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这里,为什么园内一点人声都没有?你在欺骗我吗?”

耆婆向前禀报:“陛下,我并没有欺骗您啊!您往前看!威德巍巍的世尊正在大堂中央,灯火通明之处安然静坐,就好像牛王处在牛群之中、狮王处在万兽之中、雪山六牙白象处在象群之中。万众环绕之下,犹如恒河深渊一般澄静无声,眼前寂然静默的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也是如此。又如同大海,无量水皆汇归于海,世尊和比丘僧团功德无量,亦同于此。”

阿阇世王安下心来,跃下座骑,步行至讲堂内,在万籁无声的阒寂中,缓缓绕着正在禅坐的佛陀和比丘三圈。看见如此摄心禅修,清净庄严的僧团,心怀崇敬的君王向身边的耆婆轻声低语:“世尊和比丘们精勤修习禅定,寂然不动,成就无上清净功德,希望我的太子优陀夷跋陀也能够成就这样的功德。”

正在此时,佛陀安详祝愿:“大德所求的愿望都能实现。”

阿阇世王闻言,欢喜之情充塞胸中,他亲自敷设座席,恭请佛陀上座。

佛陀告诉阿阇世王:“我自己已有座位了,大德请上座。”

帝王毕恭毕敬地顶礼佛足之后,侧坐一旁,合掌请教:“世尊,我可否请教您一些问题呢?请慈悲为我开示解惑。”

佛陀和颜说道:“任大德所问,我都会一一为你解答。”

阿阇世王说:“世尊,在座的比丘,出家前曾经是从事过种种工艺的技师,他们跟随佛陀出家之后,可以在今生得致沙门果报吗?”世尊慈悲地一一为阿阇世王解答关于业力和因缘果报的疑惑,这场殊胜的法筵后来记戴于《沙门果经》之中。

时间在一问一答之间缓缓流逝,阿阇世王的妃子们因为所佩戴的璎珞甚为沉重,纷纷解下放在座位旁。正值听法时,阿阇世王忽然听见王舍城中传来一阵一阵混杂着战鼓、吹贝、象马车乘的声音,内心感到疑惧、不安,生大惊怖,于是一声令下,与妃子们立即返回王舍城。匆忙之中,嫔妃们忘了取回放在座位旁的璎珞珠宝,直至次日清晨,皇后装饰仪容时找不到璎珞,着衣宫婢猜想可能是前夜于仓忙之间,将珠宝遗留在庵婆罗园了,其他妃子们也说自己忘记将珠宝带回。由于忘失璎珞的妃子众多,因而担心如果据实禀告国王,将会受到阿阇世王的责难。

宫仆向阿阇世王禀报此事时,一位被阿阇世王尊为国师的外道婆罗门正好入宫,伴在君侧,他在一旁信口说道:“珍贵的璎珞如果是遗落在庵婆罗园中,那些比丘们一定会将珠宝藏起来,所以是找不回来的。”

阿阇世王听信国师所言,便派遣他的亲信,暗中前往庵婆罗园寻找珠宝。这位亲信一到庵婆罗园,只见释迦牟尼佛和比丘们端严地静坐禅修,而宫妃的璎珞仍原封不动地放在原位,在日光的照曜下,金光闪耀。他一一收取珠宝之后,返回王宫,向阿阇世王禀白此事。

阿阇世王心大欢喜,赞叹说:“释迦牟尼佛和比丘真是无上福田,心无贪念、无欲求,是这世间上最值得信任的修行人,无有能比。祈愿世尊的僧团能常住在我的国家,我将尽形寿供养佛陀及僧团。”随后阿阇世王传令后宫嫔妃前来领取自己的首饰。

外道国师信口胡言之事,辗转传到了僧团,比丘如实地将此事禀告世尊。释迦牟尼佛听闻之后,对比丘开示:“眼前的金银珠宝即使丝毫未动,已让人讥谤,更何况经手碰触呢?从今以后,比丘应当严守不持金银宝物之戒。”

典故摘自:《摩诃僧祇律·卷第十八》

省思: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云:“常以戒香,为身璎珞。”持戒的清净功德,更胜七宝璎珞,庄严着修行人的身口意。

我们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出,只因贪欲未断、业绳未解。想出离苦海,唯有严持净戒,勤修定慧,断除贪欲的烦恼,才能渡越生死苦海,获得真实的自在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