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底从哪里来呢

在说“梦”之前,我们先要说一下众生都具有的八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对八识稍有了解的就知道,梦绝不可能是前五识,当然也不可能是末那及阿赖耶两识,因此答案就很明显了,所谓“梦”,就是第六意识在睡眠时的心心所相应的活动。

其实,第六意识有有漏和无漏之分,佛菩萨的意识是无漏的,但凡夫的意识却是有漏的。

有漏的意识,又有五俱及独行之分;五俱意识是指眼识乃至身识这五官的感觉,分别或共同与第六意识同起的作用,这种意识的产生是必须在醒着的时候,才会在境界中显现的,如见色、闻声、冷热触等。

独行意识则不一样,它是离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觉之后,单独作用的。

这也使得独行意识的范围甚是宽大,分为三种:一、清醒的时候,心力分散时候的散位独行意识;二、通过休息禅定的训练,从而获得定位独行意识;三、在梦中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只有第六意识自己的分别变化种种境界,这就是梦中独行意识。

《成唯识论》有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这是说睡眠时,凡夫的身不得自在。所以在睡眠时,有情的意识心理作用与睡眠心所共起活动,就成为了梦。

那么,梦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们知道,睡眠未必就一定会做梦,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相信梦代表着某种预示或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前者如周公解梦,后者如《西游记》所描述的魏征的梦中斩龙。

而在佛教的《毗婆娑论》认为梦的来源大概有五种:

其一“诸病”:身体的四大不调所发生出来的病态,比如身体感觉寒冷会梦到水,身体感觉温热就会梦到火,这其实是因为生理关系而生起的梦。

其二“思惟”:也就是心理有所希求,有情的感情和思想的不安宁就会生梦。

其三“曾更”:也即是说过去所经过留下来的习气,在梦中重演出来。

其四“当有”:这有点类似于预兆,也就是将来要实现的事情,率先在睡眠的梦中发现出来。这种梦的,时有发生,不过不是经常性的。

其五“他引”:这是因为人心力的关系,所引生的梦。不过,这个“他”字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他心等关系都可以算是他引。比如母子相互思念,就会相互产生这样共同的梦境。

不论如何,梦中的意识比起醒着的时候,总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佛经里认为,经过相当的禅修和观想,梦中的意识是可以被控制的。

由此,佛陀将梦中意识比作凡夫虚妄的我执、我见,而开悟证果,则比作大梦醒来时候的恍然大悟。这也就引出佛陀解梦的目的,即是希望众生求破无明后的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