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止观”。整个通教最核心的思想就在这个地方——安心如空。我们净土宗的人临命终时,如果你要破除虚妄的执着,通教更重要。

就是说,我们不要讲前生那么远,就讲今生好了。你今生在娑婆世界打滚了七八十年,不可能都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多少会在心中烙下一些痕迹吧?你一定有你曾经特别贪爱执着的人事,你在平常没有把它处理掉,那临终就是问题了,你就得面对了。

面对时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用藏教的方法。你观想它是痛苦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然后慢慢慢慢告诉自己放下它,这是一个方法。但是你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那个时候事情紧迫,内忧外患,你要想出这么多的道理来,可能不容易。

但是,通教只要一个道理就好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其他都不用讲了,这些影像都是因缘生,它是自性空,本来就没有,就够你走出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

如果你这个方法会操作的话,所有的道理都不要,你不用跟我讲什么不净、苦、无常、无我,通通不用,我只要记得一句话——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当体即空。这时如梦如幻的影像,你就可以走出去了,所以在临终时,只有烦恼,没有障碍。

你必须让所有的烦恼只有活动,但是不能障碍你,就是“不取”,这个很重要。越是紧急情况,通教越管用,因为通教是能够让你瞬间进入状况,当然你必须平常就要熟悉这种操作方法。

就是说,你要怎么解读人生呢?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生的开始是因缘才有,所以你本来就没有,你本来就没有这个身体,你本来也没有这个家庭,你本来也没有这个儿子。那怎么有呢?是因缘启动以后你才有的。

因此,你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它的思考是这样子。到最后,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你只是把借来的东西还掉而已。“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既然跟因缘借来的你就得还嘛。

所以,人生是怎么回事?跟因缘借来。可能你是善因缘,那你借的东西更多更好;你可能今生是一个恶因缘,你借得少一点。但是有借有还嘛,你到临终的时候再把它归还给因缘,到来生再借一次,就这样子。

这样思考事情的时候,你容易放下,你就不必有太多理由来说服自己。说它是无常的、是苦的,都不需要,因为你借来的,你就得还,这个合理吧?它不是送给你,它是借给你的,一开始就说好是借你的。

如果这个生命是你前生带来的,那没有人敢跟你要回去了。你还记得吗?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想想,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空性而来。那我现在怎么有这么多东西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借来的。除了你一念明了的清净心以外,所有的东西,你看得到摸得到的,通通是借来的。如果你很快乐,不是你现在有本事,是你前生的因缘,你有一个好的善因缘,它借给你很多好的东西。

所以你如此思考,你临终时放弃一切,你就心甘情愿,你不会说:“为什么我这样年轻就要走了,我还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没有这回事情。所以你要放下,就考验你的智慧了,看你怎么解读人生。你认为人生是真的,你就很难放下,你要说服自己就很难了。你只能够说:“哎呀,反正它是痛苦的、是无我的,所以我只好放下了。”这种放下方式不是很好。

这个安心如空的止观就是说,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时你把东西归还回去,你会很自在。你本来就没有,最后也是本来就没有,这个很合理,因为没有一个东西是属于你的,你都是跟因缘借来的,你的富贵也不是本来就富贵,那是你跟善因缘借来的。

所以,通教的思想好就好在它能够安住一切法毕竟空,站在毕竟空的角度来看人生,他心能够不取,不迷不取不动。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他高明的地方。我们净土宗应该要往这个方向去学习。

第四、以幻化慧,破幻化的见思。

虽然一切法空,但是也不要执理废事,也要善加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

第五、“虽知苦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也要知道“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就是说,你要知道哪些是障碍,哪些是随顺道业的。

我以前有一位老法师,他是禅宗的大德。他讲《六祖坛经》讲到一半时,我们同学私底下就问老法师说:“你们禅宗都不持戒的啊?”老法师说:“你怎么知道呢?”他说:“对啊,你们禅宗说心平何劳持戒。”老法师说:“你心平了没有?”他说:“我心还没有平。”“赶快去持戒!”

他没有教你不持戒,他说“心平何劳持戒”,所以,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我们有如梦如幻的烦恼,还是要持如梦如幻的戒法,对治如梦如幻的罪业,这个地方不能执理废事。

第六、“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就是止观的均等。就是你观一切法空,但是如梦如幻的止观还是要均等。

第七、“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这个也很重要。其实严格来说,通教的“空”跟小乘、跟藏教的“空”,在实际操作缺一不可。我们人生当中有些执着是不带贪爱的,完全出于责任义务,这时你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你就放下了。

但是,有些影像你曾经付出感情贪爱的,很深的贪爱,你说你观一切法空可能不足以说服你,你就要用观如梦如幻的无常痛苦来对治。因为这种带有贪爱的影像,跟带有责任感的影像是不一样的,是一种责任义务,你观一切法空你自然放下,你知道你不能主宰;但是带有贪爱的影像,这种粗重的爱烦恼产生的影像,你就必须要有藏教法三藏法,用“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去对治它。你要用两道空,安住的空跟对治的空。

所以,你在操作上,看你病的情况,病重,你就要两帖药都要下去,所以你自己要知道你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