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认为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这个词听上去并不像批评,我误以为个性不错。但个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从没认真思考过。直到我遇上某些事情某些人,让我明白,爱憎分明有失安详、言辞犀利等同口无遮拦、活泼率性无异于心浮气躁,观点明朗和态度强硬界限模糊,直来直往就是锋芒毕露……身为修道者,我所谓的个性原来具备如此巨大的杀伤力,简直可以彻头彻尾、连皮带骨地捣毁我的人生。为了不让命运太悲剧,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个性。

出家人的个性应该是怎样的呢?貌似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出家人必须是同样的个性吗?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由此可见,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只有类似或接近。我渴望类似或者接近我的师父。庄重沉稳、恬淡安详、欢喜洒脱、温和圆融、慈悲平等、安忍寂静,这些是我多年来从师父身上看到的完美品质。出家人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样吧。

估计与我不太熟识的人,也从偶尔的接触中得到了同样的印象。可以直言不讳地说,那多半只是萍水相逢中给人留下的不完全错觉——“共性”而非“个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共性的个性是没有的。辩证法听上去总是有点绕。

否则,我的师长不会用“年轻气盛”来形容这个弟子,更不会反复地告诫她:太多的棱角只会成为修道的绊脚石,或者说,修道正是为了去除你的棱角。因为你所有的棱角都是你所执著的习气,不战胜它,你将永远活在对立法中。要对生灭无常法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你才得以安宁。

是的,我是多么自以为是地分别着善恶对错,冥顽倔强地拒绝着一切遮挡掩饰。虽然真实的骄傲比伪装的谦虚来得漂亮,诚实的肤浅比故作高深来得自然,我行我素也比装模作样好过得多。但修行也可以是一个由假及真的过程,每天训练微笑,到最后微笑就成了习惯,无论面对谁,都可以真心地笑出来,微笑或许会改变那个曾让你认为罪大恶极的人。即使不能改变什么,至少也不会失去什么。做一个温和柔软、和光同尘的人,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突然又想到了屈老夫子。屈老夫子坚持真理,却为个性所害。若是放下了那份执著,汨罗江便少了一个传说,我们也将少了一种美食。屈原被放逐后,江边的渔父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意思就是说:水清了咱可以洗洗帽子上的飘带,水脏了咱还可以泡泡脚嘛。主要的意思还是劝他处世不必过于清高,自找苦吃。屈老夫子却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自守。两种人生哲学都有所执,却都比不得佛教缘起性空的智慧。

佛法告诉我们,修行没有证悟前,所有的努力全是为了粉碎自我。坚持真理是为了放下分别执著,而坚持个性与坚持我执没有区别,结果都是轮回。如果连“自我”都不明白,却嚷嚷着实现自我价值,那是最愚蠢的说法。

一个人独处就有一段极致的沉静,一群人共处,我也不过是个活泼热闹的小和尚。高僧大德不是装出来的,但我必须向高僧大德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