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代善导(613~681)撰。本疏简称《观经疏》,内分玄义、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所以通常称为《四帖疏》。除此疏外,作者还著有《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三昧赞》四部五卷。
本疏在宋代似只有玄义分流行。遵式的《西方略传序》及戒度的《观经扶新论》曾提到它,元照的《观经义疏》也曾引用其文。此书传入日本似在天平年间以前,天平十六年(744)后逐渐有四卷的写本流行,此后有关净土诸书往往加以引用,成为日本净土教的要籍。如日本的源空,就是依据本书散善门一心专念义而开创净土宗的。
此书广开净土法门。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玄义分,作七门料简:一、先标序题,二、次释经名,三、辨释一经的宗旨和教判,四、谈说法人的差别,五、料简定善和散善二门,六、和合经论相违,问答释疑,七、料简韦提希闻佛正说得益分齐。第六门问答释疑中又分六段:一、先述诸师所解的往生九品义,二、以道理破诸诸师义,三、重举九品返对破,四、引文证明往生的对象定为凡夫非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义,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以上七门料简都是文前玄义,一一引教证明。以上是第一卷。
第二部分为序分义。作者将全经文义分科为五门:一、序分,从"如是我闻"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二、正宗分,从日观初句至下品下生。三、得益分,从"说是语时"主诸天发心。四、流通分、从阿难白佛至韦提希等欢喜,以上四分佛在王宫正说,这是一会。五、阿难为耆门音大众复述,又是一会。
此中序分义,又分为二:一、证信序,即"如是我闻"一句。二、发起序,即从"一时"至"云何见极乐世界"。此中又分为七:一、化前序,二、禁父缘,三、禁母缘,四、厌苦缘,五、欣净缘,六、散善显行缘,七、定善示观缘。以上是第二卷。
第三部分为正宗分定善义。即显示十六观中前十三观:初、日观,二、水观,三、地想观(地观),四、宝树观,五、宝池观,六、宝楼观,七、华座观,八、像观,九、真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善观,十三、杂想观。从初日观至第七华座观,总明依报,从第八像观至第十三杂观,总明正报。以上第三卷。
第四部分为正宗分散善义,又分二段:一、明三福为净土的正因,二、明九品为净土的正行。三福中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第二福即是戒善,第三福即是行善。九品是十六观中的第十四上辈观、第十五中辈观、第十六下辈观,这三观又各分上中下三品。前明十三观为定善,今此三福九品为散善,定散两门总属正宗分。这是全经的纲要。
以下得益分、流通分、阿难为大众复说等义,都附在这一部分后面。以上第四卷。
本疏关于净土立教要义和他宗说法不同之处有下列几点。
第一,辨《观经》的宗体。净影寺慧远以观佛三昧为宗,嘉祥寺吉藏以劝物修因往生为宗,净土因果为体。本疏则以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两义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更以二藏二教判,此经属菩萨藏顿教。
第二,显示往生的门路,即此经中所说的定散二门。定是息虑凝心,散是去恶修善。倘能依这两行求愿往生,皆可以乘弥陀大愿为增上缘而生安乐净土。对于定散二门的分别,净影等都以十六观为定善,以三福为散善,定散皆韦提希启请而说:但本疏以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
第三,净土的果体。即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弥陀佛身。净影等作三种区别:以为上辈人同时见应身应土与化身化士,中辈人见应身应土,下辈人只见化身化土。但本疏则以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是以凡夫身往生。
第四,指出念佛的因缘。这里他解释称名念佛的作用有三种意义。首先是以称佛名号为亲缘。其次是以佛影显现为近缘,最后是以命终往生为增上缘。
第五,说明两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主要是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捨而入正定,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行,名为助业。这两种业叫做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叫做杂行。这两种净业是与经文十六观配合而说的:即正行与定善十三观相应,杂行与散善三辈观相应。以上所谈的几点,都是善导在本疏中着重发挥的净土要义。
本疏奠定了净土宗的教理基础,而且在行持中倡导称名乃至读诵、赞叹等等方式,使之大众化。从而完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使之成为后来中国和日本佛教宗派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教派。
佛教词典 > 中国佛教 > 正文
(名数)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初地乃至十地为十圣。贤者发似解而伏惑之位。圣者发真智而断惑之位。于此该收菩萨乘...(杂名)译曰结界。为限寺院之境内者。饰宗记八末曰:阿槃陀罗界者,阿兰若处界也。梵Abhyantara。...盂兰盆节的别名,因此日由于供养自恣僧的功德,而使到目连尊者的母亲得免于饿鬼的痛苦,故取欢喜之意而名之。...(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六品之名。四要品之一。说释迦如来既于久远之昔成佛,其寿量无数无量不可思议,此称为...(杂语)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散善义曰:即入诸佛之家,...为比丘之谦称。衲,指衲衣。僧众着衲衣而自称老衲。类似之称谓尚有:衲僧、衲子、野衲、布衲、小衲等。即老僧之意。...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又作四种璎珞庄严。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载,菩萨以持禁戒、修禅定、知圣谛、持善恶等四法庄严法身...(术语)谓心念法也。以此告于自己一人之心念而其事成故也。...为天台大师智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字时所立本门十妙之第八。谓本佛所示现之涅槃不可思议。此非为调伏众生...略作帽。又称头巾、头袖、禅巾、菩萨巾。即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据四分律卷四十载,佛允许比丘于冬寒时以毳或...僧伽吒经...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普贤行愿品...
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有...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位大富长者,娶了名门贵族之女为妻。长者还特别聘请城中最好的乐师,...过去有一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
前几天听一位同事讲了他姑姑的故事。 姑姑在昆明做生意,在老家公路边买了一块宅基地,请人给看一下风水及建筑规划...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事。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唐穆宗(...
人生世间,数十年光阴瞬息即过,若或虚度,则欲再得此光阴,决无可得之时。人之成败,全在幼时,幼时若已空过,若至...
张三和李四是邻居,他们都养了几只猴子,以耍猴谋生。 张三的生意很火,因为猴子很敬业也很听话,所以帮张三赚了不...
仁者,以财发身。就是懂得人道的人,懂得仁义礼智信的人,悟了大道的人,他善于运用财富,就可以发展一生,能够扩展...
观无量寿佛经疏
【中国佛教】
上篇:华严经疏钞 | 下篇:法华经玄义 |
全一卷。宋代智严、宝云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记述持国、增长等四天王于每月六斋日,奉帝释天之命,从七曜...
三贤十圣
阿槃陀罗
欢喜会
如来寿量品
诸佛家
老衲
罗刹国
四种庄严
独秉
本涅槃妙
帽子
【大藏经】【注音版】僧伽吒经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须曼那花衣随身的因缘
面对诱惑要常淡然

两家人的兴衰

道宣律祖传记

儿女之贤善,多半在其母之熏陶化育

欲望就是束缚你的绳子
